文字版 (生命倫理雙月刊 14期)

重尋職場使命

生命倫理雙月刊 14期 (p.1)
16/03/2012

基督徒如何在職場中為主作見證?作為基督的門徒,分享基督的福音和救恩,領人信主,是每一個信徒的使命。然而,在職場中宣講福音,也須建立在「做好」工作要求的基礎上。如何在工作上成為主耶穌美好的見證呢?特別是如何處理職場上涉及的倫理問題,更是我們經常要面對的。
 
2012年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推出「職場倫理奏鳴曲」倫理對談系列,邀請在香港職場中不同界別、職業的信徒分享一些倫理和抉擇問題。頭炮是資深中學老師許承恩弟兄分享作為通識科老師經常遇到的倫理衝擊。今期《生命倫理》把當日的討論整理,和大家分享。
 
另外,本中心研究員吳慧華姊妹亦在今期為大家介紹了Christopher J. H. Wright的《基督教舊約倫理學》──一本教導我們舊約倫理原則,但同時也可以應用在今天「土地霸權」、「貧富懸殊」等倫理課題上的書籍。吳姊妹也分享以「生之勇氣——在乎喚醒」為題的小品,鼓勵求死者重拾生趣。

通識?通通識?

生命倫理雙月刊 14期 (p.2)
16/03/2012

過去,香港的教育多為人詬病,其中一點是讀書為考試,課外知識欠奉。通識科會否成為良方,擴闊學生的視野和社會關注,提高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基督徒通識科教師如何能在「價值中立」(Value Free)的教育中帶出基督教價值觀的教育?
 
今年是新高中課程第一屆考試,也是通識科作為必修科首次考試,結果如何,是一眾首屆白老鼠考生和他們的父母最關心的,作為通識科老師也必然面對很大的壓力,讓我們一起重溫許承恩弟兄和各參加者熱烈的討論。

許承恩弟兄在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任教已有11年,開始時教授中史,在2004年開始教高考通識科。
 
對談開始時,許弟兄以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在去年9、10月間舉行的兩項活動作例子,討論如何使用電影作教材的活動只有寥寥無幾的參加者,反之,以考評為主題的活動卻吸引了500多人參加,說明老師和家長最關心的,依然是如何在考試得高分,順利進大學。

生之勇氣——在乎喚醒

生命倫理雙月刊 14期 (p.4)
16/03/2012

基本上,求生是本能。一直以來,中國文化都非常肯定生存的意欲,認為人不輕言尋死,所謂「螻蟻尚且偷生」;而當人選擇死亡時,大多是迫不得已,基於崇高的理由。孟子提出捨生取義;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辱偷生,向友人解釋自己不死的原因,言明「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至於以死相諫,又或是選擇與自己政治理想一同殉葬的古人,往往得到後人稱讚或認同。
 
對於現代的香港人來說,基於崇高的原因,明知前面極有可能「有去無回」而不惜捨身的需要極少,沙士時一些緊守崗位的醫護人員和勇闖火場的消防員已足以令我們動容。。一般來說,大多都是因為無法承擔生活壓力,又或是不能忍受身體或心靈的痛苦,才毅然自殺。他們當中或有冷靜地細心部署,然後才採取行動,但大多出於一時衝動,無法自控。
 
很多人都認為求死者大多數是鑽牛角尖,「諗唔通」,所以香港有關防止自殺的宣傳短片,大都鼓勵企圖自殺者找他人傾訴。最近,有一個不錯的宣傳短片,故事中一位對生活感到無力的母親,因為從兒子的作文中得知他體諒及愛錫自己的心意,頓然開懷,重拾生命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