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消費雜誌某一期有一篇知名人士訪問一名歌手的報道,表面上是由前者訪問後者在澳門舉行演唱會後的感受,但訪問的地點是在澳門某酒店一間高級餐廳,而在一問一答的同時,亦有加插餐廳的位置、裝潢、氣氛及著名菜色等文字及圖片,其實整篇報道是變相為該餐廳作了宣傳,而它比宣傳更有效力,因為增加了名人的效應,換言之,若某某與某某都經常光顧,顯然這間餐廳是明星級的了;加上若有關的報道不是打正旗號的廣告,讀者一般都不會那麼抗拒,潛意識較容易接受這是明星推薦的宣傳訊息。
文字版 (燭光網絡 72期)
《十月圍城》 ── 保鏢與刺客?
燭光網絡 72期 (p.22)
24/05/2010
近期看《十月圍城》,令人看得有點沉重。
還未夠五分鐘,故事中的興中會會長楊衢雲(張學友演)還未說完民主的意思,就被人暗殺了,彷彿爭取民主就會流血,就要有心理準備要犧牲似的。故事在這次暗殺行動後徐徐展開,眼見一個個平民、商人、軍人、乞丐、文人,為了未來的革命家孫中山(孫文)來港籌劃革命,一一獻上生命,義無反顧。
但他們都不是純粹為民主、為革命。有的為了愛情;有的為了親情;有的為了重拾自己的尊嚴;有的甚至連自己成了革命烈士,也不知所謂何事,連自己在保護甚麼人,也不知道,就單純的去做。難怪,有些影評說,抽空了故事背景,這套電影的名字就如其英文片名一樣:《Bodyguards and Assassins》(保鏢與刺客)。
當然,故事中亦有人知道民主的意思,並願意為此冒險的。孫文在故事的結尾,說自己經歷十年抗爭,同伴離開的離開,去世的去世,不禁語重心長的,向十三省的代表說革命的新定義:「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