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版 (燭光網絡 114期)

同運議程 LGBT Agenda(2017年4月)

燭光網絡 114期 (p.22)
15/05/2017

國際

修改婚制進程

英國高等法院拒絕將民事結合擴闊至異性伴侶,該對伴侶決定向上訴法院申訴,認為只限同性民事結合是歧視舉措,要求政府承認異性的民事結合。[1] 阿根廷家事法庭裁定,一名33歲寡婦可以與32歲沒有血緣的繼女結婚,理由是「他們有尋求自己幸福的權利」。[2] 台北政府繼去年容許同性伴侶註記,將會修定社會住宅的出租規定,容許同性伴侶申請社會住宅。[3] 

不應被手機影響生活及家庭關係

燭光網絡 114期 (p.24)
15/05/2017

由本社與數個教育界、家長教師會及社會服務團體組成的「關注傳媒對青少年影響聯席」於2016年10至11月進行了「手機文化對青少年影響調查」,成功訪問了近1,000名中學生及青少年。

調查發現超過五成半學生承認自己在上學的日子使用手機時間超過三至四小時,有四分一更高達五至六小時或更多。有超過四成學生更表示只能間中控制得到、有時或完全控制不了使用手機的時間,並影響了作息時間及成績。

調查更發現有超過三成的青少年認為家長因為使用手機而減少了對自己的關心。有700多位受訪學生在問卷中向父母表達自己的心聲,當中有直指家長「有口話人無口話自己」、「你不如當手機係你個仔」;也有不少青少年希望父母可以「放下手機陪我聊一下吧」、「吃飯時不要玩手機」、「你成日淨係玩手機,有時叫你都唔應我」。

看到部份家長亦因常使用手機而忽略與子女溝通,聯席建議父母應以身作則,放下手機,珍惜與子女相處的時間,製造互相溝通的時刻。當青少年表示自己有時未能控制玩手機的時間,承認會影響學習及休息,建議青少年亦需提升敏感度,當發現自己愈來愈受手機影響及牽制,可以尋找協助或同行者,互相提點及定下目標,逐步減少使用的時間和建立更多的興趣。

 

援交是社會實驗?

燭光網絡 114期 (p.24)
15/05/2017

自從2008年轟動全城的援交少女兇殺案後,我們已很少從主流媒體上聽到有關援交的新聞。但其實在新媒體的操作下,香港的援交情況從未曾停頓,援交資訊半公開地散落在網絡不同地方,識途老馬和援交少女自有他們的方法互相聯絡,進行交易。警方早前搗破的援交網站會員有10萬之多,[1]可想而知援交的情況多麼嚴重。

過往性交易都是暗中進行的,早前一位港大學生表示正在進行社會實驗,大方承認從事援交工作,並擁抱污名,在facebook開設專頁推廣「性工作」是工作的概念,但卻引來不少批評。[2]

到底性行為是賺取金錢的手段、社會實驗的工具、還是情感關係中最深切的接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取向,但筆者相信內心的真切感受會告訴你答案,到底怎樣的性行為才能讓雙方都感到溫暖、窩心及滿足。

不對焦的不鼓勵賭博政策

燭光網絡 114期 (p.25)
15/05/2017

政府口口聲聲稱不鼓勵賭博,但香港社會就出現馬會的投注額不斷上升,尋求戒賭輔導和治療的人數下降的怪現象。

根據民政事務局今年3月回應立法會議員蔣麗芸有關賭博年輕化的提問的文件,[1]發現過去五年向平和基金熱線查詢或向輔導機構求助的數字均下降(見表)。

 

透過平和基金熱線
收到的查詢數字

接受輔導和治療服務的
受助人數目

2012

媒體評級是時候要檢討了

燭光網絡 114期 (p.25)
15/05/2017

最近一套電影在上映前以劇中有同性戀劇情作宣傳,引來坊間部份團體質疑該電影的評級。香港的電影分級制度已是1998年產物,電影檢查標準會按年代及社會文化而有些微的調節。

近年世界各地早就將電影、電視、遊戲等不同產品統一評級,而且評級指引大致相約,所以不難發現,該影片在外地的評級大致是PG級別,而當中的原因,卻不是因為同性戀锖節,而是因在電影尾段有角色開槍和跌落山崖的鏡頭,因為牽涉真人的暴力,所以被清晰定為PG,即要有家長指引才可以收看。

電檢的目標,本來是為了讓不會仔細研究電影細節的父母,可透過一個大概的評級,對電影有個大概的印象,從而決定是否陪同孩子一同欣賞該電影。評級只是一個參考,而不是一個絕對標準。而用我們今日的標準來說,香港的評級系統可說是十分鬆散,實際上未必能協助家長更有效的揀選電影。

在外國,除了電影,大部份流行文化產品,包括音樂,電視節目,電子遊戲等等,一貫用相同標準評級,但香港,書刊、電影、電視卻有不同的評級標準。可見,香港是時候整體地處理一下相關政策了,起碼應該檢討一下電影的分級制及其指引。

電影小組活動回顧 -- 賀歲片 與 《抖室》

燭光網絡 114期 (p.26)
15/05/2017
2017年第二回──喜氣洋洋賀歲片 傾吓學吓影評篇

2月適逢農曆新年,我們邀請對賀歲片或對寫影評有興趣的朋友互相分享自己喜歡的賀歲片,我們亦播放了一些賀歲片來學習何為影評。

是次由資深影評人黃肇峰先生帶領,他介紹到賀歲片的主要目的是配合新年氣氛,所以賀歲片都以合家歡為主,搞笑、無厘頭、結局以家庭團圓為主調。他亦分享了一些經典的賀歲電影片段,如80年代上映,可被稱為第一部賀歲片的《摩登保鏢》、以及由許冠傑、麥嘉、張艾嘉主演的《最佳拍檔》,現在看起來,還是笑料及新鮮感十足!亦因為票房收益十分理想,有更多不同的賀歲片出現,如《富貴逼人》系列、《家有囍事》系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