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家長教孩子做功課時不可說的三句話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7/01/2023

相信家長對於教導讀小學的子女做功課一定感受良多,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家長辛勞地督促子女完成各項學習目標,有時難免動了肝火,沒經過思量就說了一些過火的話,令子女做不好功課,又傷害了彼此的感情。本文嘗試分享「三句教子女做功課時不可說的話」,讓大家「口下留情」。

父母唔易做——幼兒性教育的挑戰

張勇傑、熊嘉敏    |    張勇傑/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熊嘉敏/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2/11/2022

幼兒性教育的核心就是教導小朋友合宜地與人相處,學懂愛護身體、尊重身體界線、尊重別人、自律守規。父母希望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享受與家人和朋友相處所帶來的幸福感。當孩子長大後,面對戀愛和婚姻的人生課題時,也能經得起考驗,有能力愛己愛人,相信這些都是父母對孩子的心願。

疫情下的孩子們

歐陽家和、熊嘉敏    |    歐陽家和(明光社特約撰稿員)、熊嘉敏(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6/10/2022

疫情近三年,不少家長和孩子一起經歷難捱的日子。由恐慌地買口罩度日,到長時間的停課、在家工作和學習,昔日家長要搶購平板電腦和鏡頭,到今日可以嫻熟地使用各種即時開會的軟件工具,甚至已懂得用綠幕做背景,這些日子大家都經歷了許多。不少家長被疫情所迫變成了科技達人,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孩子在疫情下錯過了甚麼,失去了甚麼?

跟孩子談談情、說說愛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4/09/2022

人需要愛,因此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對愛都有不同的體會和需求。從小時候開始,我們就需要父母肯定的愛、兄弟姊妹的手足之情;在青年期,我們開始著重同伴的友情,以及對異性的愛情。父母與子女談談情、說說愛,當然可以從小開始。本文會就著兒童對於愛常常作出的提問,分享一些回應方法。

沒有人告訴你子女的戀愛法例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4/07/2022

當子女踏入青春期,開始對異性產生興趣,可能會追求心儀的對象、與對方約會,也會經歷分手等不同的情境,作為家長,或需要提早向子女講解一些法例,讓他們多加注意,以免誤墮法網。

情境一:不停打電話給心儀對象

與孩子談談合適的距離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7/05/2022

在日常生活裡,大多數成年人都懂得與其他人保持恰當的身體距離,例如會因應場合、與對方的關係等因素作出調整,讓大家都感到舒服自在。相反,小朋友對於身體距離往往未能好好掌握,家長有需要花多點時間去教導小朋友明白身體界線和情感之間的關係。

日常生活例子:觀察在排隊的人

家長「升小一」之體驗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31/03/2022

家長為子女籌謀入讀理想的小學,實在勞心勞力。一般來說,一股無形的、選小學的壓力,可以來自四個階段:第一是考直資或私立學校,第二是自行交表到資助小學,第三是參加資助小學統一派位(即大抽奬),第四是到心儀的小學叩門。整個升小一過程為期約九個月,而在各階段的關鍵日期都影響著家長們的情緒,但世事未必盡如人意,父母可怎樣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期望呢?

性沉溺的預防、治療和同行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31/03/2022

明光社於今年1月14日舉辦了「明光社25週年呈獻系列:性沉溺的預防、治療和同行」網上講座,邀請了私人執業精神科醫生康貴華擔任分享嘉賓,由明光社事工顧問傅丹梅女士擔任主持。當晚講座,主要是探討性沉溺帶來的挑戰和治療方法。

當小孩遇上禮物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0/01/2022

人們送禮物的原意是藉著看得見的禮物,來表達看不見的關懷。深明此道理的人會看重禮物帶出的心意,而非禮物的市場售價,古人更會以「千里送鵝毛,物輕情義重」來表達這種情懷。在物質豐富的年代,這種情操似乎慢慢地失落了,「交換禮物」已成為節日的例行環節,禮物好像已失去了特殊的意義。

讓小孩學習如何回應陌生人的提問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5/11/2021

家長帶著孩子外出時,可能都經歷過旁邊有陌生人主動跟孩子閒聊,這其實是個好機會,可讓孩子體驗和不同的人去相處,但有時閒聊的內容過了界線,會令家長覺得不舒服。如果家長能預先教導孩子分享的界線,就能避免孩子向陌生人暴露過多的資料,本文嘗試就這些情況,作出一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