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爺是棵許願樹
在一個由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主講的午餐會,他表示有朋友笑說他上任之後好像成了一棵許願樹,很多人對他都有不同的期望。很明顯任何人一旦成為許願樹,最終必定會令一些人失望,甚至因為未能滿足一些人的訴求而惹來激烈的回應。
在一個由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主講的午餐會,他表示有朋友笑說他上任之後好像成了一棵許願樹,很多人對他都有不同的期望。很明顯任何人一旦成為許願樹,最終必定會令一些人失望,甚至因為未能滿足一些人的訴求而惹來激烈的回應。
神父諷刺地產商是魔鬼餘波未了,傳媒對教區究竟是對事件表示遺憾還是致歉十分感興趣,誓要查根究柢.但所用的手法往往是塞字落當事人的口,將當事人的說話以自己既有的目的加以演繹,而對於部份傳媒來說仇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賣點。
聖公會大主教鄺保羅發出聖誕文告,形容近年社會有仇富情緒,皆因本港出現很多不公義的事,只有少數人能享受經濟利益,而貧苦大眾無法分享經濟成果,呼籲商人勿「算到盡、食到底」。
香港,是一個矛盾的地方。最近有權威的國際雜誌報道,香港億萬富豪的身家位列世界前茅,其中更有人當選亞洲首富。但不久前,卻有人權組織的報告,指香港貧富懸殊情況嚴重,其差距同樣站在世界的前端。
究竟,香港的貧窮問題癥結在哪?弱勢社群的生活是否每況愈下?這會成為社會性的危機嗎?為此,我們訪問了兩位關注貧窮人士的前線工作者,了解有關的情況。
新移民家庭的悲歌
在香港舉行的第六次世貿部長級會議在去年底曲終人散,最令香港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南韓農民以三步一跪拜方式進行示威(見圖),表達世貿的決議如何影響他們的生計,他們的舉動確實贏盡香港人的同情和好感,不過亦有不少香港人對他們在灣仔衝擊警方防線的情景仍猶有餘悸,認為他們不應採取過激烈的行動。
說到香港基層人士的倫理道德價值觀,三位服事本地基層人士多年的基督徒,不約而同嘆謂,他們關注的只有一字──「錢」。這並非說基層人士都貪財成性,事實上,在拜金主義極重的香港地,很多人都會為眼前的財寶而動容,只是基層人士在極其欠缺之下,因貧窮而失去的,以及所受的影響,很多時也不足為外人道。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9月份舉辦之「生命倫理對談」,特別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講師黃元山先生,與我們一起對談「企業講道德?究竟得唔得?」——經濟發展與社會公義。
有報章報道一名市民因為不滿地產霸權操縱港人的衣食住行,決定以個人的力量起革命,上個月開始拒絕幫襯大地產商提供的服務,以光顧小型店舖代替超級市場;以踩單車代替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用手洗衫代替用洗衣機。
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施政報告回應市民大眾關心的房屋和貧富懸殊的問題,政府雖然提出了不少的措施,但是能否真正落實,市民大眾未必有信心。長久以來,市民大眾的怨氣是來自社會上很多不公平的現象.而政府因為受制於一些大財團、地產商,連一些很基本的問題也拖泥帶水,遲遲未能落實,又怎會不令人失望呢!
樓價飆升是一個熨手的山芋,政府恐怕落藥太重,會重蹈八萬五的覆轍,被指責為樓價下跌的元兇,成為百多萬業主的公敵。若果不推出一些較明顯的措施,又恐怕那些一直望樓輕嘆,沒有資格申請公屋的中等收入人士(特別是年輕一輩)對政府的不滿程度不斷上升,引發更多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