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機構,身不由己?
投身機構的事奉接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由於之前在學校和電視台工作過,又做過公務員,對不同的工作文化都有涉獵,因此,在機構的管治文化方面,一直希望做到既有基督教機構的事奉精神,亦有私人機構的工作效率,以及公務員的操守和紀律,個人深信這是基督教機構應有的見證,以及向神向人問責,以下幾項是多年以來個人的實踐和反思。
投身機構的事奉接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由於之前在學校和電視台工作過,又做過公務員,對不同的工作文化都有涉獵,因此,在機構的管治文化方面,一直希望做到既有基督教機構的事奉精神,亦有私人機構的工作效率,以及公務員的操守和紀律,個人深信這是基督教機構應有的見證,以及向神向人問責,以下幾項是多年以來個人的實踐和反思。
「你的公義如同高山,你的公正如同深淵;耶和華啊!人和牲畜,你都庇佑。」
(詩篇36:6《環球聖經譯本》)
剛參與了建道神學院第二屆「塑造香港教會前景的會議」,感恩的是在香港面對重重困難的時刻,仍然有大批的教牧同工和信徒領袖繼續關心香港教會的前景,並且願意努力學習和付出。當然,一兩天的大型會議並不會帶來甚麼奇蹟的轉變,而且現實往往比戲劇更具戲劇性,正如在2019年4月建道舉辦了第一屆的會議,當時又有誰能預見香港教會竟然會經歷過去四年,由於社會運動和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以及一些前所未有的轉變呢?世事難料,連當日一些講員亦已經遠走他方,我們無法以有限的智慧,準確預測明天將會如何,因此,九七回歸前有句經常被掛在口邊的說話,今天仍然適用,就是「作最好的準備,作最壞的打算」。
既然要作最壞的打算,我們必須有心理準備,因為對政治前景憂慮而出現的移民潮將會繼續,若果政府有一些令人憂慮的打壓,香港人對民主、人權和自由的前景感到悲觀的話,移民潮只會有增無減,而國內人口大量南下的情況只會愈演愈烈,香港人口將加速轉變,若我們仍停留在過往的香港人本位,期望「復常」到五年、十年前的光景,恐怕只會令自己更加沮喪、甚至抑鬱,有幾點轉變是我們必須積極面對的。
「同信徒講環保好辛苦」!因為基本上沒有人會反對你,但不少人亦不會認真回應你,很容易會覺得自己在自言自語,真正「講人自講」。自問不是一個苦行式的環保人士,亦不反對按神所賜的恩典和能力去享受人生,因此,在日常生活對環保門檻的要求並不高,基本上只是不要浪費、以及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但有時要實踐亦一點也不容易。
就以飲食為例,其實我很喜歡品嚐不同的美食,亦覺得能夠做出美味的食物是神賜給人類的智慧和恩典,生活在香港能夠吃到各國的美食是一種福氣。而與我一起去過飲茶食飯的朋友都知道我很喜歡負責落單點菜或者叫點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很怕見到最後吃剩很多食物,又你推我讓沒有人肯帶走。有些朋友眼闊肚窄,往往高估自己的食量,每樣食物都想吃,又要預每個人都有一份,於是每次飲茶都叫了滿枱的點心,幾乎每次都吃不完,卻又繼續每次都這樣做,彷彿能夠盡情地吃喝才算是享受人生,卻忘記吃得太飽對自己和所有同枱的朋友亦未必是一件好事,特別是當大家的肚腩、年齡和膽固醇都不斷在增長的時候。偶然預多了可以理解,但經常都是這樣就是生活習慣和價值觀的問題了。感恩的是我二十幾年前入明光社的時候大約150磅,現在仍然是150磅,不要令自己吃得太飽十分重要。
所謂以不變應萬變,有時不過是我們因為前景令人迷惘或煩惱時,拒絕去思考的一個藉口。因為變或不變其實都是一種選擇,無論最後作出何種選擇,我們還是要承擔相關結果的。香港教會正面臨政治和社會環境急速轉變的年代,將面對不少新的挑戰。
羅馬書八章35節說:「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在今時今日的處境,更貼切的應說難道是新冠病毒嗎?是防疫措施嗎?是恐懼嗎?是執事同工嗎?
人類與動物的關係其實是非常親密及有趣的。遠在科技發達的時代之前,即使人類身為萬物之靈,仍需要與其他動物合作無間,才能讓生活更容易。不計算食用的牲畜,出門代步要馬幫忙;狗狗可以守衛家園、協助牧羊;貓可以捕捉老鼠;雞啼可以喚醒人;騾可以負重物;牛可以耕田;即使是野獸,牠們身上的皮毛也能助人渡嚴寒。
《成了一台戲》
作者:賴淑芬
出版地:香港
出版:冬青樹圖書製作公司
出版年份: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