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傷到復原
05/11/2020
引言
最近一年多在香港人的生活裡,「創傷」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從2019年6月開始「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觸發的武力衝突及人際關係撕裂,以至新冠肺炎所引起恐慌、不安及憤怒等情緒,都叫大家關注到巨大壓力對精神健康的影響。
引言
最近一年多在香港人的生活裡,「創傷」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從2019年6月開始「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觸發的武力衝突及人際關係撕裂,以至新冠肺炎所引起恐慌、不安及憤怒等情緒,都叫大家關注到巨大壓力對精神健康的影響。
![]() |
全民同心抗疫十分重要,不過,當抗疫成為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目標便會本末倒置。因為抗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標,抗疫是為了保障市民的健康和性命,避免受病毒感染,不過,身體健康固然重要,但心靈和靈性的健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生的意義等等,其實亦十分重要。
最近一宗懷疑因為要長期照顧有特殊需要的家人而導致的倫常慘劇令人悲痛,亦提醒我們,在大半年的抗疫過程之中,除了不少市民因為抗疫疲勞,蠢蠢欲動之外,其實有更多隱藏的社會問題可能隨時爆發,有很多極需關心和支援的群體被忽略了。
例如一些家中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長期病患、腦退化、以及精神或情緒問題,需要小心照顧的成人,由於疫情緣故,學校停課,許多日間中心、庇護工場停開,於是這些有需要的人士只能長期留在家中,令照顧者身心俱疲,成為困獸鬥。防疫愈嚴謹,他們的困境就愈嚴峻。
2019年下半年,一場抗爭運動,很多人學懂了追看網台直播,並出現了一批不同立場的KOL。[1] 不過對不少沉默的大多數來說,直播拍片從來不是自己杯茶,覺得在鏡頭前就甚不自然。
農曆新年假期後,因著新冠肺炎疫情,為保障學童不被感染,中、小學生、幼兒都不用回校,以避免疫症在學校爆發。但在家裡,孩子可以做甚麼?當沒人管的時候,孩子十居其九一定會黏著網絡看短片、打機吧!
網上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