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令大學生陷財困的方法

14/09/2023

自殺青年一成因財困 學者倡規管放債廣告

  (明報.10-9-2023)

5年80學生自殺 機構倡訂支援策略

  (東方日報.10-9-2023)
 

香港學生考試壓力大的問題由來已久,過份側重一紙所謂完整的文憑,要求所有學生在中、英、數和公社科(以前的通識科),都一定要取得某個成績才算合格和可以升學,是扼殺了一些在某方面能力較弱但其他方面較優異的學生的發展。而過份側重以學術成績為重的文憑,作為不少工作和專業的入門門檻,也限制了一些不擅長考試、背誦和書寫的學生的發展。其實,無論精英運動員、在藝術、音樂、歌唱、繪畫和創意等各方面有興趣和能力較突出的同學,不少在中英語文或數學方面也未必能符合公開試的要求,給予他們更多不同的機會和出路,一方面不會埋沒他們的能力、甚至天份,另一方面也可以減低他們的挫敗感和抑鬱。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本來就是中國人一直奉行的教育理念,可惜很多時都只是淪為口號,特別是教育當局,沒有盡心盡力去考慮不同學生的需要,改變一試定生死的僵化制度,令學生的處境一直沒有重大改變。惟有教育制度能夠讓有不同能力和興趣的學生,可以靈活地透過不同的方式去發揮所長,闖出不同的路,才能真正有效地紓緩學生的壓力,令考試季節不會成為自殺季節。 

另一方面,青年因為財困而自殺的問題已響起警鐘,正如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批評:「財務公司向不懂節制及心智不成熟青少年借貸是『不負責任』,因當無力償還本金及高額利息時,財務公司就會不斷滋擾,財困青少年走投無路,只能以死解決。」一直以來,銀行向大學生發出毋須入息證明的信用卡都是值得商榷的問題,雖然大學生畢業後一般都會有較佳的收入、更有潛力成為高收入的專業人士,是銀行值得預先爭取的客戶,不過,有些大學生在學時就算有兼職,收入一般亦有限,鼓勵他們先使未來錢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因此,若一些大學生根本沒有入息證明,或父母不願成為擔保人,根本不應該向他們發出信用卡,只能發出必須有存款才能使用的扣賬卡,不能先消費後找數,亦不能靠借貸來消費,這是作為一個未有穩定工作和入息的學生應有的消費態度。消費的習慣和模式是培養出來的,在電子消費已成為主流的今天,大家早已沒有真金白銀付款的心理包袱,只要「一嘟一碌」便完成交易,不用即時結算,到月尾埋單找數才發覺「使大咗」的情況已見怪不怪,一日不改變大學生的消費習慣和模式,類似的財困甚至自殺的新聞,恐怕仍會沒完沒了。

回到:每週社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