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傳媒文化

陳淑怡   |   徵文比賽 公開組冠軍
30/11/2000

如果有一天報章、雜誌、電視台、電台及世界互聯網突然停止運作,街上也沒有什麼廣告可以看,我們會覺得怎樣﹖惶恐不安,不知所措﹖有人將傳媒比作呼吸的空氣,認為在這個複雜萬變的世界中,它不只讓大眾知道周遭的境況,更讓他們知道自身於一種什麼樣的狀態中。傳媒供給我們賴以生活的訊息,也帶給我們消閒的娛樂,是香港社會文化的一部份。如果我們仔細思量,不難發現我們的價值觀及道德觀或多或少都來自大眾傳播媒介。作為公民,作為香港的一份子,我們有責任去了解,剖析這一股不單影響我們個人或甚至下一代的社會獨有文化─傳媒文化。

香港的人口接近七百萬,但在這彈丸之地,卻支持著相當大量、不同種類的傳播媒介。由於競爭激烈,為了吸引讀者,增加銷量,在此時此刻,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傳媒,出現了五種異樣的文化:(一)以商業為主導的文化﹔(二)類資訊文化﹔(三)色情、暴力文化﹔(四)扭曲語言的文化﹔(五)負面的新聞報導文化。

香港的傳播界競爭性強兼且商業味濃,以牟利為生存之道。為了吸引讀者(消費者),增加銷量,吸引廣告客戶,構成很多報章、雜誌一味追求和渲染刺激性、轟動性和低級趣味性的新聞,而往往把一些重要、具社會價值而受眾應該知道的重要資訊忽略了。舉個例子,城中富商懸紅獲取名媛賣淫的新聞可以放在頭條新聞的位置。而另一邊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則報導每三點六秒鐘世界上就有一個人死於飢餓﹔全球每天有十億人長期捱餓,佔全球總人口六份之一。這類資訊卻往往放在不當眼的內頁或完全被忽略。我想名媛是否經營醜業對社會的福祉沒有什麼影響,但反觀全球六份一人類在垂死邊緣掙扎卻有待普羅大眾的援手。兩篇新聞,二者的社會價值如何﹖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我想大家心裡有個答案吧。撇開傳媒的商業元素不談,媒介本身應否迎合公眾的需要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無可否認,媒體無法過份與社會品味完全一致,不但影響編輯方針,也無法讓傳媒肩負社會公器的責任。兩位英國資深報人有以下的見解:「(報紙)應將它認為那些大眾想要閱讀的,與那些它認為應該閱讀的,兩者間作一調和。」而另一位則認為:「報紙應該給予略比讀者『知道想要者』較好的東西。」

除了幾份專提供財務經濟、賽馬消息的報章外,香港報章雜誌內容都是綜合性的,主要有本地及國際新聞,而副刊裡有各式的專欄、特稿、小說及甚有市場的影視娛樂新聞,而這些影視娛樂新聞都注重煽情、嘩眾取寵及娛樂圈緋聞。但近五年來這類軟性的娛樂新聞漸跟嚴肅的新聞資訊報導混淆,資訊逐漸娛樂化,衍生了一種「類資訊」的文化。跟文字媒介一樣,電視台亦有同類的資訊娛樂化節目,同樣地走獵奇、偷窺的路線。這類節目從日常時事新聞的片段中取材,由藝人出任主持,扮演冤情大使的角色,協助小市民排解私人糾紛,揭露社會私隱,令受眾難以分辨什麼是資訊,什麼是娛樂新聞。踏入二千年,這類娛樂資訊化的電視節目不單沒有偃旗息鼓的趨勢,還安排在合家歡的時間播放。不得不提的是近半年其中一家電視台為了提高收視,硬把一對沒有受過新聞專業訓練的男女藝員出任新聞報幕員的職位。長遠來說,這類把資訊娛樂化的現象持續下去,對青少年的價值觀確會造成不良的影響。須知道青少年思想單純,他們不易分辨資訊與娛樂新聞當中的界線,權衡當中的社會價值及娛樂元素,辨識那種是緋聞,那樣是真實的新聞訊息。

近年來大眾化、綜合性報章、雜誌的版面氾濫著一股色情、暴力的文化潮流。在港聞版、娛樂版、國際新聞版,甚至電腦版、資訊版都經常會看到一些女性胴體的大特寫,甚至出現嫖妓指南的專版。少年人喜歡看的漫畫也隨書奉送三級色情光碟,淫褻性物品等。隨著互聯網的流行,三級網站卻隨處可見,對喜歡研習新科技的青少年來說,獲取三級色情資料更是垂手可得。而一些報章、雜誌為了利用感官的刺激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不惜刊登一些渲染血腥暴力的大特寫圖片。

語言是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無論是文字或電子傳媒,舞文弄墨自是少不了。但香港的傳播媒介不單在語言運用上有越來越口語化的趨勢,優美、深遂的文字已不多見,更且有扭曲語言來協助商品促銷或堆砌內容的不良習慣,是一種扭曲語言文化的怪現象。舉一個例子:某青少年雜誌用「裙」情洶湧來推銷新款夏裝﹔內頁用「測」?獺u知」心來介紹心理測驗,有些人認為是創意之舉﹔但如果這種堆砌造字的風氣持續下去,不單令青少年學習語言方面出現混亂,更令語言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在教育下一代運用語言的工作變得更加吃力。
我們每天接觸的新聞內容大都是負面的多,正面的少。頭版或被搶先報導的多是鬥爭、衝突、罪案、醜聞或天災人禍﹔而甚少有和平性,建設性的新聞。雖然新聞的定義應同時包括「好事」與「壞事」,但作為社會教育公器的傳媒,除了反映事實的真實面外,也應締造一股積極、向上及平和的社會風氣。

近年香港的教育水平逐漸提高,資訊、媒介變得發達及多元化,香港人對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有逐漸清晰的理解,對自己的權利希望得到滿足,對社會不平的現象,會主動地發表意見,知道怎樣透過不同的傳媒渠道,例如「自由論壇」、「讀者園地」或「社會服務版」等來督促傳媒來改造社會與香港的生活環境,知道怎樣盡公民的責任。這種透過大眾傳媒的社會參與,會越來越普及和強烈,使到香港市民特別是年青一代的公民意識慢慢提高。

作為新一代的傳播媒介工作者,本身是受眾,也是香港社會的公民及一份子,深知除了家庭、學校外,傳媒也是教育下一代的工作者,責無旁貸。與此同時,亦應該深知大眾傳媒對個人及青少年價值觀、道德觀以至整體人生觀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我們都希望傳媒能協助建立擁有自由、開放的香港社會及培育一群有正確人生觀念、公民意識強及積極向上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