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校性教育的概況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3/07/2018

每當社會出現關乎青少年性問題的事件,「香港性教育不足」是必然的結論。性教育的重要是無可否認的,學校亦投放了資源在性教育工作上,但學生卻像甚麼也沒有學過便度過了整個中學生涯。那究竟性教育在香港教育制度中的位置是甚麼?學校又如何落實性教育的工作呢?

現時教育局仍沿用1997年的《學校性教育指引》,指引包含有關性教育的五個主要學習概念——人的成長、健康與行為、人際關係、婚姻與家庭、社會與文化,並羅列出學前教育、初小與高小、初中與高中各階段性教育的建議課題及教學目標,指引指出性教育的方向不應局限於探討與生殖有關的生理知識、婚姻與家庭的實況、態度和技巧,而亦應關乎認識自己、認識與他人的關係,以及灌輸人生的各種價值觀。就性教育進路而言,指引只是列出各種性教育課題及目標,並沒有明確地在所謂「禁慾式性教育」或「安全性教育」兩者之間表態。

畢竟社會在這20年出現巨大的變化,《學校性教育指引》一來沒有涉及網絡的影響,二來指引中雖然有提及性傾向、兩性平等、變性等性別議題,但其關注面亦可能與現在部份社會人士所爭取的不同。撇除這些不足之處,指引中的內容其實仍有參考價值,但指引始終只是指引,只供學校參考,不須嚴格執行。而教育局亦沒打算將性教育獨立成科,反而主張將性教育融入在多個學科,如在中學的科學科、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通識教育科、倫理與宗教課程、或小學常識科等滲入性教育的內容。

因此,有關學校性教育的一切都是「校本」的決定。每所學校推行的性教育都有所不同,有學校專門設立性教育組統籌有關事宜,亦有學校將性教育歸入輔導組、德育及公民教育組,甚或訓導組之下,又或交由學校社工負責。而各個年級性教育的教學目標都是「校本」安排,學校可根據學生的情況,自行編排適切學生需要的內容。有的學校會自製教材,並安排班主任或輔導老師入班授課,亦有學校會邀請外間機構到校負責帶領講座或工作坊。

宣道會鄭榮之中學宏觀地按學生不同階段成長發展的需要出發,制定適切學生的性教育課程,期望能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及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尊重的態度,幫助他們面對成長的變化和挑戰。學校輔導組老師自行設計校本性教育課程,並交由班主任教授。此外,學校每年都會邀請外間機構入校負責週會講座或舉辦工作坊。如個別學生有特別需要,學校亦會安排個人輔導跟進。

明光社

統籌宣道會鄭榮之中學性教育工作的是輔導組黎佩珊老師,她指出學校會跟隨辦學團體的理念來為性教育的方向定位,但同時對社會上性議題中不同立場的意見,持開放而謹慎的態度來設計學校的性教育內容。她表示學校不是要「塞」一套價值觀給學生,而是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資訊,讓他們自行作更好的選擇。但學校並非「價值中立」,校本政策讓學校有空間制訂學校認同的性教育課程,因此黎老師會小心揀選入校負責帶領性教育的機構,甚至會先參加機構舉辦的講座,了解機構的性教育理念是否與學校相符才作出邀請。

相信不同學校負責性教育的老師都有心為學生的成長出力,但他們都與黎老師遇到相同的困難,就是缺乏時間和空間。黎老師直指自新高中政策推出後,學校需要投放大量資源在學生學術及生涯規劃層面,以致沒有空間跟進學生其他方面的需要。她回憶以往在日常的教學外,尚有空間入班與學生進行性教育課程,但現在是老師的人手不足,學生亦沒有空間。黎老師本身是高中的學科老師,她慨嘆學科的課程還能透過補課跟上進度,難道性教育不足亦要補課?而性教育的範疇很廣泛,老師該如何取捨?性教育固然重要,但生涯規劃、德育及公民教育又何嘗不重要?老師應如何平衡學術與學生其他發展的需要呢?因此,她直言在時間與空間不增多的情況下,教育局提供任何硬件資源,其實都對學校推行性教育沒有甚麼大幫助。

香港的性教育的確存在著問題,但這問題不是性教育本身,反而是整個教育制度偏重學術表現的後果。性知識和技能可以在課堂中教授,但價值觀卻要透過關係來感染,而關係卻需要時間來建立的。當我們指責香港性教育失敗的時候,不要忘記仍有人在學校謹守崗位,默默地以有限的資源為學生的成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