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雲湧話傳媒

陳燕萍、陳永浩    |   明光社項目主任(教育及行動)
31/05/2002

「文以載道」是很多辦報人的理想。但在這些年間,營商文化的侵入、高舉市場導向、濫用讀者知情權、業內激烈競爭,已使部份傳媒變成追求營利、力求出位、不顧操守的怪物。風雲際會之間,傳媒何故有如此急劇的變化,作為受眾的我們,又應如何面對?

商營文化的進軍

若要回顧香港的傳媒發展,要查考的資料中,相距的時段其實不算太長:首份中文報章「爾遐貫珍」,在開埠多年後才由教會團體開始發行;電台在早期啟播時,亦只有間斷的政府新聞及英語節目播放。電視廣播更只有數十年的歷史。可是,請別小看這一段「短日子」:香港傳媒今日的發展是驚人的—香港現時有多達40條電視(其中互動電視更是全球首創)和13條電台頻道,觀眾和聽眾佔全部人口99%以上,是世界上收看收聽率最高的地方之一;香港也是全球最大的中文刊物中心,已向政府註冊的刊物超過750份;就是近年嚷著低迷的香港電影工業,產量也是全球數一數二的,每年收入超過10億港元!
 
從以上數據可見,香港傳媒實在是一塊充滿商機、遍地黃金的寶地,而一眾財團又豈會錯過這樣的一塊「肥肉」!在財團步步進迫下,本來相對平穩的傳媒事業,於90年代開始,捲起波濤,風雲不斷。
 
論到商營文化進軍傳媒,最具代表性當是「壹傳媒」集團的堀起。繼「壹週刊」創出先河後,「蘋果日報」亦於95年創刊。隨後而至的「一本便利」、「忽然一週」及「飲食男女」等刊物更主導了雜誌界的出版方向。壹傳媒的創新手法,亦影響其他媒體的節目進化:電視台開始以娛樂新聞方法製作時事資訊節目、一系列的「名咀」不平鳴節目亦紛紛在電視和電台上播出。時至今日,「壹傳媒」的刊物長期高踞雜誌的銷量高位,而年前「壹週刊」亦進軍台灣,牽起多場風波。

惡性競爭的苦果

 「蘋果日報」的小報製作方針,的確令報界煥然一新。引入競爭是有其好處的:可讀性更高的設計,橫排文字,彩色粉紙印刷,更快更多的資訊等。但是在這些改進的背後,更多的惡果便一湧而上:捏做新聞(陳健康事件)、色情資訊(風月版、嫖妓指南)、賭博新聞(體育版變成賭波版)、煽情報道(大特寫鏡頭、血腥照片、大量使用設計圖片、「狗仔隊」的採訪手法興起,以至記者為求獲取資料,不顧當事人感受的情況等)、中傷以至謾罵式的文章(報章間的筆戰不在話下,後來更對公眾人物、法官也不放過,終於發生了「跟蹤法官事件」),在報章上比比皆是,而為了爭奪銷量,確保廣告賺錢,前所未有的報章減價戰在97回歸前後便爆發了3次之多,報社倒閉、甚至「篤數」等非法活動亦時有所聞。
 
電視節目方面,兩間免費電視台又出現了類似的惡性競爭(還記得兩台爭相播放「外星人解剖」、「睇真D」、「大搜查」、「包青天」而苦無選擇的日子嗎?也不要忘了近期的「益智」遊戲節目!)、此外,一些有黑社會背景的人士又進軍娛樂圈,接著,美化黑社會、賭博、暴力的電影一齣又一齣的上演。
 
也許,《九十年代》休刊時發出的聲明,正道出傳媒現時的悲哀:「當然,雜誌只要經濟上站得住,還可以找人。但環顧社會,願意為理念而奉獻的人已不多…」。

傳媒教育是出路

 面對如此風起雲湧,小市民何去何從?今天傳媒不停地鼓吹色情文化、偶像崇拜、個人主義、消費文化、著重即時快速、夾雜迷信思想…我們可以說不嗎?
可以的。在過去數年間,反色情暴力資訊運動、明光社及其他有心人士,正努力不懈地推展一個又一個的回應行動:由報章污染指數調查、就兩間電視台播放「電波少女」進行請願、對「陳健康事件」發起「一週罷看罷買」行動、舉辦「反傳媒污染」遊行、籌組「傳媒教育協會」、就「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諮詢文件發表意見、參與報界自發成立之「報業評議會」、甚至在近期發動「尊重新聞採訪約章」行動等。縱然不是每一次行動都有顯著成果,但至少亦可令一眾傳媒稍微收斂。
 
可是,單靠反對行動是不行的,而逃避傳媒更是行不通!事實上,傳媒的擴展,已是避無可避。所以,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學懂怎樣享受和欣賞好的傳媒資訊。當我們曉得欣賞適合自己的優良傳媒,便自然揚棄質素差的傳媒了!傳媒教育正正是擔當教導和培養我們分辨、批判、選擇傳媒的知識。當我們知道如何去拆解不良的傳媒,當我們養成了欣賞高質素傳媒的品味後,那怕不良的傳媒如何普遍,我們亦懂得選擇、向不良傳媒說不!
 
盼望我們都能成為傳媒的「揸fit人」,拒做傳媒「奴隸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