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論壇 烹屍案的雜誌報導與閱讀

吳永康    |   明光社研究幹事
31/01/2001

去年「烹屍案」結審後,我相信讀者們都必定在報章、娛樂雜誌、電視新聞、娛樂節目或各式各樣的網站上看到有關的報導。若果把這些報導全部變成一式樣的純文字格式,把所有圖片抽走,並要讀者去分辨那些是報紙上的新聞報導,那些是娛樂花邊新聞。您有沒有信心能準確作出分辨呢?

以現今的報業情況我相信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現時大部分報紙重銷路輕責任,一般處理這類煽情新聞的做法都側重事件噁心駭人的部分,並以娛樂揭秘的手法報導;配合相片,並將事件放在頭版,令它更為突出,吸引更多人購買。報章報導重娛樂,雜誌報導就更煽情。

雜誌如何為讀者烹製「烹屍案」

以「烹屍案」為例,事件曝光後至法庭判三名被告終身監禁,報章一直有詳盡的報導。案件完結後第二天更有雜誌立即以這案件為封面故事,向讀者提供一些法庭新聞以外的報導。同一星期已有三份同類的雜誌以報導該案件為主題。新聞與雜誌報導差不多同一時期到讀者手,在法庭有判決後雜誌便猶如解禁一樣,進一步把「烹屍案」中的主角及相關的人曝光並細談案情。《快周刊》藉首被告的妻子訪問已被拘禁的首被告;《東周刊》訪問死者的丈夫及首被告的妻子;而《壹周刊》更有大量的兇案現場照片包括那一個用來藏死者頭骨的毛公仔、死者的真人頭骨、裝有死者內臟的袋、曾煲死者頭顱並滿佈屍蟲的瓦煲等!這些報導主旨都是要讀者越行越近「烹屍案」。

報紙有大量的娛樂消費資訊,而雜誌又有新聞揭秘,新聞報導與「娛樂」新聞的界線變得模糊不清。

讀者怎樣給「資訊」進腦入心

至於讀者又怎樣接收這些報導呢?港人的生活節奏太急促,每天在工作上要處理的資訊已極多,放工後互聯網、報章及雜誌也「抓」著你不放,只要你與這些媒體連接上,每天多二十四小時也不夠用。或許你亦曾因為別人知的比你多而憂慮,惟恐自已成為「過期」勞工,落後於人,容易被人取替甚至被社會淘汰,因此你不斷的吸,不斷的「索」,管它是什麼,讀過飽才安心,久而久之這便成為「多接收、少反思」的習慣。我相信這是大部份人的寫照,其實一天勞累過後,一般人也只想從報章雜誌取點娛樂,管它怎樣報導,反正任何報導都只是一件「明天便過期」的事件而已。不過「休閒閱讀」習慣是一個懶惰的閱讀習慣,正如一般的懶惰,後果雖然不是立時見到但卻是嚴重的。

資訊替讀者「整形」

或許你已有一定的知識去從多元化及不同層次的媒體吸收、過濾並批判每天所接收的資訊。但香港人---特別是新一代的年青人,都是在消費飲食文化、填鴨式教育及背誦式考試制度下「成長」,筆者曾任教中學及大學四年,眼見能有獨立批判思考的學生一年比一年少。長此下去香港人的普遍民智會每況愈下,不單不能看通資訊之間的脈絡,並整合為知識或昇華至更高層次的智慧,甚至會反被資訊凌駕,走在資訊之後;最後思想、價值觀及行為都被資訊「整形」。

反思烹屍案的閱讀

說回「烹屍案」它給我們的反思課題很廣,單是討論案中被告如何看「人」及為何有扭曲了的人觀已能令香港人反省。三個被告中有小至21歲,特赦?v點證人更只有14歲,三年前的「514童黨殺人事件」案中的多名被告虐待了死者三小時,而烹屍案的被告前後由拘禁死者至把死者分屍前後共28日……無論是雜誌或報章報導的進路及焦點,都放在虐待及分屍、煮屍的過程。究竟悲劇發生後,為人師表的、作父母的或教會的長執,有沒有引導下一代去從其他角度去看這件悲劇呢?我們以「休閒閱讀」方式及從雜誌為我們提供的角度閱讀「烹屍案」,沒有反思,當心我們的價值觀也被弄得肢離破碎!

過去一年報章手法論壇向讀者指出一些有問題的新聞報導,新一年我們會以雜誌漫畫為研究對象,並會向讀者介紹一些值得關注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