譴責不如保護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02/01/2014

近期有不少機構都陸續公布有關青少年的「網絡及性」調查,引起不少關心青少年的人關注。警方於2013年首十一個月接獲四百多宗裸聊勒索案,較去年同期上升八倍,其有不少涉及青少年,並且不分男女。而前幾天「關注傳媒對青少年影響聯席」亦發布一項有關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機通訊程式及網絡遊戲的調查,結果亦發現有八分一受訪者曾經接收或傳送「性資訊」。而其中更分別有兩成多及一成多受訪者會傳送以自己或情人作為主角的「性資訊」,實在令人擔心。
 
當社會人士看到這些調查時,時會有一種「為何他們這樣愚蠢」的心態,並覺得自己不會這樣傻,所以這些案件與自己無關。其實這些調查並非打算「踩多一腳」,譴責受害者。大家須謹記犯錯的其實是設局陷害別人的犯罪者,而非案中的受害者。這些調查就是希望警惕社會各界,要提防這類罪行。
 
不少青少年以為自己有方法避開陷阱,例如與在網絡上認識的人約會時,帶多幾位朋友等。不過,這些「安全措施」卻對於現時網絡的性罪行而言,是如何不堪一擊。亦有青少年以為只要不受網絡陌生人唆擺就能保證安全,殊不知調查發現,有不少人最後也會把自己或情人的裸照或短片傳給別人。
 
當大家將自己這些相片或短片傳送出去後,其實已經不能由自己控制,而是由持有人決定了。即使對方並非存心傳開這些敏感資訊,但手機資訊仍有被盜和遺失的機會,因此充滿危機。若仍抱著僥倖的心態把自己放在高危的位置上實屬不智。
 
每一種新興工具,都有其方便及危機之處,智能手機及通訊軟件只是一件工具,本無好壞之分,只是在乎用家如何使用,故毋須敬而遠之。尤其青少年對各樣事物(包括性)皆充滿好奇,而手機作為一種方便及效力宏大的工具,青少年喜歡使用這新的工具去探索及認識世界亦十分自然,危險之處只在於他們並不知道當中的風險。
 
大家不斷指摘青少年如何不濟,不如把更多心力放在如何有效提高他們保護自己的意識,青少年不是愚蠢而是缺乏經驗和不知人心險惡。
 

曾經刊載於: 

成報 2/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