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幫助貨櫃碼頭的工人?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04/04/2013

香港的僱主對工人的剝削,是由「賺到盡」的心態及行為開始的。
 
當香港巿民淪為商家生產商品和服務的機器之後,一切都變質。這幾天,貨櫃碼頭工潮讓全港巿民知道兩件事:1. 香港有很多工人,而且工人的待遇很差,這包括他們的人工和福利;2. 香港有很多人,知道有人在水深火熱中之後,會拔刀相助。
 
事實上,香港人,作為工人,大部分時間都像前行政長官董建華所形容「工作勤奮」,但甚少討論作為工人,自己有何基本權益。不少工運團體提出集體談判、集會及示威權等等。這些方法都很重要,我們亦認同如果社會無法就勞資雙方達成共識,這些談判權應該要在法律層面,用以承認和保證工人的權益。
 
不過,當看見及聽過不少貨櫃碼頭工人的分享後,你不難聽到幾個令人擔憂的情況。首先,香港人常聽到惡劣居所等房屋問題,但就沒有人告訴你惡劣的工作環境。今次有人不斷「揭開」一些在工作間中鮮為人知的恐怖生活,我們不禁質疑,香港究竟還有多少人像這些貨櫃碼頭工人一樣,在不可思議及非人的工作間中生活。我們如何可以改善香港人的整體工作環境?
 
其次,貨櫃碼頭工人表達了他們的真實需要。他們示威,沒有錢,有可能會被炒,完全失去保障。但工人同時卻是一家的經濟支柱,因此令他們陷於進退兩難的局面。香港人習慣拚搏,如果工作有好回報,不介意暫時放棄一切去工作。但現在似乎是時候要檢視香港的勞工政策,是否家庭友善。當工人連回家的時間都沒有,或者回家就只能睡覺,這會令香港的家庭制度出現問題。原因根本不是家庭制度本身的問題,而是資本家過分的剝削,將本來應該有的美好家庭生活,甚至是原本應該有的正常生活,都剝奪了。
 
貨櫃碼頭工人在工作間的經歷,只是社會上冰山一角的例子。社會上的工作間不友善,又或是對家庭不友善的地方、行業多的是,人彷彿變成機器一樣,沒有感情,沒有關係,只有天天勞動。我們在為這群水深火熱的貨櫃碼頭工人出力的同時,也請退一步檢視周遭的工作間是否對家庭友善,工人是否得到合理待遇。抗爭在貨櫃碼頭開始,但其實應該在這個社會中遍地開花,讓更多人關注勞工權益。
 

曾經刊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