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教師 推性教育課程
燭光網絡 78期 (p.27)
為幫助學校推行生理與倫理並重的性教育課程,明光社將於本年展開一系列的性教育教師訓練,而系列一之「青少年的性與愛」亦已於4月15日舉行。當日由觸動輔導中心性治療及家庭治療總監程翠雲女士和本港精神科醫生康貴華醫生擔任主講嘉賓。出席者大部份為中學教師、學校社工、家長、學生輔導員及教牧同工等,場面熱鬧,約有60人出席。
拍拖因弧單 師長勿苛責
程翠雲分享了很多值得教育界留意的青少年網上行為與背後原因。程指出青少年上網認識朋友是很常見,他們大多會與網友見面,亦輕易發生性關係。程認為青少年藉上網找尋情愛的核心原因,是想排遣內心孤單的感覺,因為父母多是沒有空陪伴他們,因此即使他們表面所追求的行為是愛情,但很多時他們真正想得到的其實是親情!而朋輩的壓力、逃避學業的壓力亦是青少年拍拖的原因。作為老師或家長,不用怪責他們。
此外,程亦指出,學生看色情網站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甚至初小亦不足為奇。因為現今可供上網的手機很普遍,即使家中裝上了防火牆,他們回校要上網觀看亦輕而易舉,但常常看色情網站會造成深遠影響,可能會令他們虛實不分,教師實要幫助他們分辨。時下很多青少年都錯誤地以為「戀愛」等於「做愛」,致使他們易於發生關係而須面對不同的負面後果。因此,程翠雲強調︰「性教育是包括研究和討論色情,但色情不等於性教育,性教育是大於色情。」她補充,性教育必須具有清楚的教育目的和過程,而性教育工作者須受嚴格訓練,並必須提醒學生可能面對的後果。
改變性傾向 非唯一目標
康貴華醫生先從醫學角度探討青少年心性發展的特點,以及影響心性發展的先天和後天因素。他指出性傾向形成始於10至14歲,而青少年中期(14至17歲)有短暫的同性吸引或同性性經驗,並不一定演變成長期的同性戀傾向。因此,提醒青少年不要過早為自己的性傾向定型或標籤別人為同性戀者是必要的。康醫生亦嘗試用不同錄音片段分享其處理個案的寶貴經驗。
對於有老師提問:「如何處理有同性戀傾向的個案?」康醫生的回應是:「無論老師或父母面對這類個案時,不要讓他覺得你只關心其性傾向,亦千萬不要在他承認自己是同志身份時,強迫他去改變,以免對方反感和破壞雙方關係;反而應嘗試多關懷對方的其他方面,如學業和情緒等。畢竟,性傾向只是一個人的其中一部份而已。」康醫生更強調:「不要以改變其性傾向為agenda(目標),這樣才能讓他建立信任,願意向你透露自己的掙扎。」
明光社在今年將繼續定期舉辦性教育教師訓練課程,我們誠意邀請教育界人士參與,詳情請留意本社網站www.truth-light.org.hk的公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