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病徵當成病因

陳龍超   |   電影小組組長
20/07/2010

《談情說案》(下稱《談》)在此文出街時,已經落幕,進入了下一個生產階段-—成為可租可買的光碟,有多少人會記得它留下來的小風波?當細看《談》所引起的話題,抄襲指控只是幌子,因不少網民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在BT行徑可見一斑,他們不滿的實則是無記這個符號所代表的霸權,凡屬建制類皆是攻擊的對象,暗示著對無政府意識形態的嚮往,會否是馬克思唯物進化論的再現?暫不在此文詳論,但筆者期望借此一起反思,面向種種不滿的社會現象,莫把病徵當成病因。
 
 資訊馬路擴闊,流動迅速,能真正停留有多少,有空間讓人家去發掘/賦與價值嗎?它們充當了彼此話題的過客,故有其值得消費的原因,而免費更鞏固了它當下風行的地位,沒有它,真不知如何過日子?在此謝謝娛樂報刊為我們精心炮製的人物故事,在大鬧「離譜」期間,不自覺進入了自我感受良好的道德高地,藉著無關痛癢的話題,我們才可在疏落的關係間嘗試拉近距離,成了一項進入交心狀態的儀式,但至終成功與否卻沒有保證……
 
嚮往親密與個人自由從來不是知心友,得一不能兼二,故人際距離愈闊是個人愈自由需付的代價,正如一孩決定可讓家長免受子女爭奪玩具吵鬧而勞心,但卻少了機會讓他們學習分享、解決紛爭;高舉個人自由、維護私隱有利有弊,弊處則成就了一個市場,讓所謂八卦資訊產生價值,好為相知渴望暫時止痛,城市生活看似多姿多彩,掩飾著人人公式、單調的沉悶工作形態,沒有冒險、精彩生活經歷……一個可量度、預測的生活,提供了一種安全感覺,卻窒礙了生命多變的可能,愈是已發展國家愈穩定,愈穩定則愈無姿彩,這是渴望安全、生活穩定的代價,故娛樂資訊的風行程度也可看成是城市發展程度的一個指標。

筆者並非要為「老作」娛樂資訊護航,只想指出其長久存在必有前因,如對現況不滿,除了展開一輪輪的價值之戰,尋找替代品可以是另外出路,因娛樂資訊本質並無內在價值,呈現的只是一個工具效能,當民生、政治議題向show business取經,姿態愈見娛樂化,內容既關乎你我福祉,又可為表面沉悶的公民教育增添吸引力,總比天天偷窺名人爭產、藝人感情瓜葛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