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節目 ── 從一張聖誕卡說起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27/12/2010

對於大部分小學生至初中學生來說,聖誕節是他們向親朋表達心意的好日子,當他們用心在聖誕卡上寫下祝福的字句,他們在祝福他人之餘,自己也會感到滿足及快樂。但當人年紀愈大,那種想要寄情於卡的情懷便愈來愈淡。時間及金錢是寶貴的,一些忙於應付考試的高中學生或工作繁忙的成年人,花時間寄e-card已算罕有,寄出一張真正的聖誕卡更是沉重的事。

世界上第一張聖誕卡誕生於1843年,早前美國紐約為了增添聖誕節的喜慶氣氛而舉行的一場拍賣會,拍賣會上成功地拍賣了這一張聖誕卡。此張聖誕卡的主圖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英國一家三代同堂的慶祝場景,全家人一起暢飲葡萄酒慶賀聖誕,下方寫着「祝您聖誕快樂、新年快樂」,而兩側圖案則表現了濟貧扶老的慈善行為。事實上,在這張聖誕卡出現之前,西方人已習慣把聖誕節留給家人,以及給親友寫信問候。由於每次過聖誕節都須要回覆大量的信件,成為很多人的負擔,於是便出現了幫大家節省時間的聖誕卡。

我們可以從第一張聖誕卡看到當時的西方人如何歡度聖誕,便是與家人相聚,彼此祝福,而他們所表達的關心不只限於親朋,也延伸到他人身上,讓社會上有需要的人也可以在此佳節感受到溫暖以及別人的關懷。雖然如今西方人未必會在聖誕節作特別的慈善行動,但對他們而言,這仍是與親友同歡的好日子。

自聖誕卡出現以來,主題設計五花八門,除了有上述的家庭樂,有以耶穌嬰孩加上馬槽為背景的,也有天使加送牧羊人或東方博士,但發展至今,聖誕老人或其他卡通人物在卡上出現的次數肯定比耶穌多。

對於香港人所熟悉的聖誕節,若非信服跟從基督,一般人可能只記得聖誕老人而不是耶穌(特別是小朋友)。至於聖誕節,對他們而言只是一個長假期,又一次與朋友狂歡,玩樂至通宵達旦,又或是購物消費的好時節。

根據中國人傳統,冬至及農歷新年才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而聖誕節只與家人共聚並不是香港人的習慣,但當大家安排節目時,如果能夠嘗試過一次與原意相近的聖誕節,可能也有不錯的經驗。喜歡花費在兩大主題公園和愛扮演鬼怪狂歡的人士,可考慮在聖誕節參加一次崇拜或彌撒,領略一下聖誕節的意義。即使對宗教信仰毫無興趣的人士,也可以藉着寄出聖誕卡來表達心意。而對於那些已失去興趣寄聖誕卡又或是環保人士,在節日期間來一個問候電話、又或是通過facebook,twitter,msn,email送上祝福的字句,也相當不錯。至於習慣了在節日送出聖誕禮物的人士,除了向朋友送上喜悅,也可以嘗試向有需要的人送上關心,讓聖誕節不是單靠商場的裝飾或街道的燈飾來製造喜悅的氣氛,而是因着彼此祝福而成為真正普天同慶的日子。

曾經刊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