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如何對家庭「友善」一點

—2009年「家庭友善政策初探」研討會
陳永浩   |   博士 ● 生命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主任
15/10/2009

 對家庭「友善」,何等困難!
在「家庭友善政策初探」研討會,筆者作為大會主席,與各位講者從不同的向度探討「家庭友善」政策。當日,無論是講員、嘉賓、參與者及筆者最常聽見的就是:「推行家庭友善政策——很困難」!
 
不是嗎?我們的婚姻制度越來越脆弱。雖自1971年,本港已有健全的婚姻法例,但近幾年,婚姻制度多次多方的受到衝擊:同性婚姻,多元婚姻,同居模式等「另類婚姻」,都在熱烈爭議。而香港適婚的男女,人口、教育程度等的失衡,日漸形成;計劃結婚的,亦普遍傾向遲婚、甚或同居而不婚,又或是計劃不生育。這些都影響了下一代家庭的成長模式,家庭缺少新血,下一代不能「接棒」,也使得家庭建構越來越不健康。[1]
 
在政府政策方面,我們真的要承認:要求政府全盤地建立一套多向度、綜合及整全的「家庭友善政策」,相當困難!在香港市民都崇尚「小政府、大市場」的世代,要求一個處於「講多錯多、唔做唔錯」弱勢施政的政府,能主動提出突破性的家庭政策,無疑是緣木求魚。就在「家庭政策」的制訂上,有份參與前期工作的褟智偉博士指出:「政府根本沒有一套綜合整體的策略去協助不同的家庭面對他們的挑戰,部門之間也缺乏協調,無法保證政出多門,而不會自相矛盾。」[2]
 
褟博士也指出:政府要推行一個政策時,只要在執行時稍微失誤,都會是極大的政治炸彈,給市民作為話柄,給政黨、媒體大加批評,為政不公,麻木不仁。在這樣惡劣的施政環境下推行「家庭政策」,無怪乎家庭政策的結果,就只有一些「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期舒緩措施了。


制度割裂、社會分化、家庭不健康
其實,類似的割裂也出現在不同的社會層面:經濟下滑,在「最高工時、最低工資」的爭論遲遲未落實之餘,每人的工時卻不斷加長,這變相剝削了家長與子女相處的時間和質素。尤有甚者,雙親都要在外工作,孩子更是無人照顧。很多原來值得討論的家庭友善政策,如男士享有「侍產假」以照顧新生孩子及母親、或半職工作、彈性上班時間等,更是石沉大海。
 
另外,我們的媽媽也得不到適當的支援;在生育率持續偏低的現今社會,孩子都是家中的「至寶」,萬千寵愛在一身。今天的青少年聰明絕頂,但又缺乏「生命導師」幫助他們成長,更缺乏自制能力。教育制度的改變,也使老師、同學和家長無所適從,既要致力於學業,又要兼顧多方的興趣,弄不好還要到補習社惡補一番,其張力之大,也使家庭關係緊張起來。
 
撇開個別範疇不說,宏觀來看,本港家庭「負增長」的情況,其實在社聯歷年發表的「家庭發展指數」已一清二楚反映出來。自1998年開始研究以來,家庭發展指數,以及當中的「家庭團結指數」,從來都是負增長的。人們以為,只要經濟興旺,家庭便會健康發展。但現實是,無論是經濟繁榮還是衰退,指數均是下跌。2006年的數據更顯示家庭團結指數已跌到-535的新低點。這有力的說明了:香港家庭發展並不健康。[3]
 
改變局面,我們可以!
 
面對各方面接腫而來的困難,政府,民間改變無力,我們究竟如何建構家庭友善政策和氣氛?從當前的施政、經濟、社會、文化、教育各方面來看,處境確實困難。但要作出改變,其實也十分簡單:重點在「快樂」兩字。
 
如何能「快樂」呢?這要由改變我們的心態開始。香港大學民意調查計劃於2008年發佈了「香港家庭快樂指數調查」,[4]當中指出:超過一半的香港人自覺是快樂的。而在訪問對象中,兒童是否快樂,最受與朋友和父母關係影響;青年則最受與父母關係影響;家長則最受與伴侶關係影響。由此可見,父母親的心情,其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個家庭的氣氛,和家中成員的心情。父母開懷,兒女也會快樂,家庭自然便會健康成長。

那麼,甚麼事最能使香港人快樂呢?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使人快樂的因素,並不是富有、成功等香港人引以為傲的特質(調查中,大部份兒童和接近一半家長不同意「人愈有錢,會愈開心」的說法),而是最基本的家庭倫理質素:「家庭為快樂之源」、「助人為快樂之本」。
 
怎樣能做到家庭為快樂之源?只要人人抱著「家庭愈快樂,人會愈開心」,「愈可以為身邊的人帶來快樂,人會愈開心」等宗旨,以平常心面對困難,「開心,就是在於我如何面對生活」,多幫助他人,「做義工」等,快樂是不難擁有的。只要真心善待家人,將家人放在心中的重要位置,關心家人,愛護伴侶,照顧子女,孝順父母,將心比己,服務社群,這些最簡單的生活態度,就是快樂笑臉的泉源。
 
生活的改變,從心態的轉變開始。當我們肯多為家庭著想,重整自己事業、工作等的優先次序,很多原本不可能的「家庭友善」質素,就會一一出現:譬如,情況許可時,家長自願減少工作時數,採用彈性上班制,用更多時間來照顧家人,多關心子女,分配時間舉行輕鬆、多元化家庭活動,而不是強逼子女上那些為入名校舖路的樂器班或課外活動班。與子女相處方面,就如聖經所指:「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箴十九18)。」多與子女傾談,互相了解和分享,強調互相支持和接納,參與子女感興趣的活動,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生活和面對困難,家庭氣氛便會變得寬容,也使家人快樂,健康。[5]
 
事實上,根據一項由美國、瑞典和荷蘭等官方機構贊助的「世界價值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結果顯示,全球富裕的國家,不一定就是最快樂的國家。以最富裕的美國為例,其「快樂指數」只排在第十六位;相反地,生產力比較低的丹麥,卻因其民主、社會平等及和諧氣氛,而排在全球快樂國家榜首。發展中國家如波多黎各和哥倫比亞,並不因其較差的經濟發展而墮後,反而是緊隨丹麥之後,成為最快樂的國家之一。該調查發現,經濟表現並不是使人快樂的最重要因素。「決定快樂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們有多大自由去選擇如何過自己的生活。」[6]
 



當然,筆者並不是一廂情願的以為只要我們「改變」一下心態,就能建立健康家庭,萬事一切順景。為要建構「家庭友善政策」,促進健康家庭的發展,我們要對社會上的不公義、失衡政策、不公的制度等發聲要求改善。從上而下來看,政府刻不容緩的,是要全盤建立一套多向度、綜合及整全的「家庭友善」政策,加強「家庭議會」的角色,設計、勾勒出具遠見的家庭友善施政方向,而不是只專注於短線的補助措施。有人認為,政府不應對「家庭政策」有太多動作,「霸佔」了家庭原本的功能,但我們要留意的是:社會的確需要政府帶頭牽引,對家庭發展作出有利的誘因,重整各項相互矛盾、失衡的政策,減輕家庭壓力,這是政府必須承擔的責任。
 
當然,社會各個層面也應該為家庭健康發展盡上心力:對家庭友善的上班制度、托兒及社福服務、婦女支援、青少年發展等方面,無論是工商、社福、婦女、教育等界別,都應獻上一份力量,為社會上有需要的提供支援。當社會建構了「家庭愈快樂,人會愈開心」,以及「愈可以為身邊的人帶來快樂,人會愈開心」等助人自助、關心家人、留心別人的美德時,社會氣氛自然變得快樂健康,有利家庭發展。
 
最後,在靈性方面,教會除了傳揚福音外,其實也是家庭發展的一大後盾。透過靈性、生命的關懷和牧養,教會能接觸家庭各個成員,支援他們不同的需要。尤其在新興的「男人事工」,教會對家中的頭——男性的牧養是十分重要的。當然,教會也要多為「家庭友善」著想,多辦親子活動,甚至嘗試在特定的日子,不設分齡崇拜,讓一家人,由老到少,一同參與崇拜。孩子的喧鬧和哭聲,或會些微影響崇拜氣氛,但一家人可以一同參與,無分彼此去敬拜神,對家庭實在有益,值得堂會考慮。
 
當然,鑑於是次研討會的討論只在「初探」層次,今後還望大家繼續努力,建構對香港最有利的「家庭友善政策」!
 


[1]葉敬德:〈香港的婚姻家庭政策〉,本文集刊登之專文。
[2]禤智偉:〈解構特區政府的家庭政策〉,本文集刊登之專文。
[3]有關社會政策、教育、婦女、青少年發展及家庭發展指數的研究,請讀者參考本期文集中,各相關之文章作參考。
[4]鍾庭耀(2008)《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香港家庭快樂指數調查」》。該調查目的是要瞭解香港市民對快樂的看法,尤其是家庭關係、人際關係對他們的快樂程度的影響,以及探討有甚麼活動或事情,可以令人最快樂。調查共訪問了1,516宗成功個案,成功率超過七成。
[5]不同的調查研究也顯示類似的結果。嶺南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所於2005年發表的「香港人快樂指數」調查報告指出:愈重視「婚姻、生兒育女、朋友、家庭和諧」等價值觀,對「快樂指數」有正面影響。相反,「重視金錢的價值觀」並非顯著因素。網址:http://www.ln.edu.hk/cpps/08_highlight/happiness_study/08-happiness05release.pdf
[6]Inglehart, Foa, Peterson and Welzel (2008) Development, Freedom, and Rising Happiness - AGlobal Perspective (1981-2007). http://margaux.grandvinum.se/SebTest/wvs/articles/folder_published/article_base_107. 以及基督日報(2008)《全球快樂指數上升 最不快國家處社會暴力陰影中》網址:http://www.gospelherald.com.hk/news/soc_1091.htm
關注範疇: 
社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