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的品格教育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12/05/2011

學生時期,少不免以嘲弄取笑老師為樂。女同學的竊語往往是某某男老師是「鹹濕佬」;男同學則較喜歡公開「串」老師。校內的閒言閒語,很少有人會公開地與所有同學「分甘同味」,極其量也只成為幾個同學仔之間「煲電話粥」的材料。但今年5月6日一名官校教師企跳,就揭露出原來該名教師曾於社交網站facebook群組內,被學生公然作出網上欺凌。此事件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一)網絡欺凌的威力

筆者曾到不同學校主領周會,發現原來有不少小學老師都不清楚學生的網上生活。當筆者問及有多少同學使用社交網站時,有超過八成學生都表示已經設立帳戶,他們並對社交網站的遊戲名稱和玩法都相當清楚,有老師對此感到驚訝。另外,亦試過有中學老師邀請我們主領網絡講座,是因為有學生在網上說老師是非。

網絡散布流言蜚語,其威力在於擴散速度快、影響廣和匿名性。一般學生對於網絡言責(文責)掉以輕心,以為用網名、或隨口說說而已,是無人知道的,亦無法追究。事實上,網絡世界比真實生活更有迹可尋,外人既能查證留言者的網絡行為,他也要為每句說話承擔若干的後果。一旦於群組留下對老師的惡言,五十個已經「讚好」的朋友立刻收到通知,一人一句的衝動回應迎頭痛擊,令苦口婆心的老師失望之餘,也要承受欺凌的重壓。

過往數年,社會相當關注網絡欺凌的問題,由大學教授研究,到中學專題研習比比皆是。多說了就膩,近來的報道看似較少,可能只是新聞界的厭膩,而非問題減輕。解決辦法始終要回歸網絡的「餐桌禮儀」,從小教起。

二)話語權力轉移

說到網絡教育,困難重重。一方面,不少家長都不熟悉網絡運作,另一方面,老師自身的教學工作已應接不暇,哪有時間教導網絡禮儀,於是網絡成為了孩子們自學、互學的溫床。

今天的小學生既為網絡原居民,在還未來得及學習「謠言止於智者」,已經不知不覺分享了是非。倘若是口耳相傳的「電話粥」或是「胖虎大雄式」的肢體欺負,家長老師也許來得及制止;但換轉是網絡欺凌,長輩不「落水陪游」,如何得悉?又如何教導呢?

青年人熟悉網絡生活,比一些不熟悉網絡的成年人有更多話語權。若說訊息傳遞,今天的青年自決選擇,一般以青年為主導的模式。此情況見於中學生的言語欺凌對老師帶來沉重的情緒困擾;然而一些社會論述,或多或少都是青年透過網上發表、傳遞和結集,以成為有力的號召。

擁有話語權就像手持兩刃劍,既可以替社會權力較弱的發聲,爭取公道;相反亦可以破壞社會的美德,例如:尊重,以致頻頻出口傷人。如何是好,且看社會怎樣推動網絡的品格教育,而要在網絡上有品,在日常生活中更應有品。

曾經刊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