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關離不開故事

——走過六四、九七的李碧心姊妹
馮國強   |   明光社 牧養主任
15/11/2007

閱讀雲彩: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五

星期五的晚上,可以很社關、很信仰又很香港。由今年十月至明年四月,每逢月底最後一個星期五,本社有「閱讀雲彩」這樣一個對談:總幹事蔡志森先生,與城中不同弟兄姊妹和有心人,關心社會、追尋呼召、對談信仰和生命中的悲喜。而這天晚上──10月26日,有資深傳媒人、現任突破外事經理李碧心,分享她生命裡的精彩和精彩裡的生命。

這個童年有暖意

 「很記得,小時候,很喜歡看星島晚報。」李碧心說。「因為媽媽雖然只有初中程度,但她是關心時事的讀報人,小時候更有跟媽媽聽收音機的習慣,沒想到這影响到我以後入了電台。」童年的故事最動聽,這位資深傳媒人娓娓道來:家人、情感和玩伴──那個艱難但如煙的童年香港。
 
李碧心的童年,典型的香港故事:成長於西營盤,家窮,母親的慈愛卻足以填補時代的匱乏──家用的幾個小錢,仍促成童年的每餐不缺,生日才有雞肶吃的暖意故事。或者,與你我一樣,社關的故事,由童年的榜樣、暖意洋溢的成長故事開始。

大時代的感動

「我想為社會做點事情。」一句感動人心的說話,作為一個任職於商台的傳媒人,走過六四、九七,同樣穿越大時代的身影和感動,默默為時代的彎角,一點點盡忠地守望和委身,「六四時,拿著全港僅有可回撥香港的水壺大哥大,坐在天安門廣場的星空下,做通宵報導,內心對中國的情感,難以抑止……」
 
九七年七月一日,凌晨十二時正,「望著鏡頭上天安門的煙花,對比尖沙咀鐘樓左顧右盼、行來行去、似乎有點不知明天何去何從的人群,你明白甚麼是香港……」一個傳媒人,一個大時代的見證人,說不盡的恩典和榮幸。
 
然而,九七後的傳媒,不見得受好評,會有失望嗎?「所以,熱誠很重要。」難得一個仍有夢想的傳媒人。「在記者團契中,我們弟兄姊妹查經、祈禱、分享、唱詩,為傳媒老闆禱告,上帝就激勵我們,緊守崗位,有眼淚但上帝知道,未必有結果但有希望。」這話激勵著我們在對傳媒失望中,繼續守望。

三年的約定

「每三年左右,我會問上帝,需要去其他崗位服事嗎?對現有的工作還有熱誠和愛嗎?」這一次,是在媒體工作第四個三年,過渡了九七,李碧心覺得疲倦,也是時候有新的追尋,離開了商台的工作,但往何方?「我一定等祢的答案,不會自己做決定」,堅定的眼神裡透露著追尋生命的認真,也許,更多的是,對上帝的信靠。
 
之後,上帝帶領,在報名期也過了的情況下,碧心仍能入讀港大新聞碩士班,更奇妙的是,之後竟在書還未讀完的情況下,入了「突破機構」,「梁永泰、蔡醫知我回來,找我做青年人的網站,增強youth的voice,那時我巳原則上應承了一個網做part-time……」上帝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祂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這貌似古老的聖道,再一次在生命的轉角處,閃爍著幽默的光芒。

社關離不開故事

「社關,如我在八九十年代,參加很多環保的工作,是很開心的經驗。另外也做了十多年的國內扶貧和醫療工作,給我生命很豐富和深刻的啓廸,如有一位自己也很窮、三餐不繼的農民,是一個文盲,但竟收養了一個路邊的棄嬰,這叫惻忍之心,老農民知道我們的醫療隊
來,雖然沒有交工具,就老遠長途跋涉的把女兒送來,
請我們把其養女醫好……這叫人感動不巳……」
 
社關故事,其實,是上帝給予我們很自然又人性光輝的一面;碧心如此難忘又誠懇的道著。「不是常意志高昂、也不是常有同路人,但社關就是細水長流、長途賽和慢慢收割的,把需要的人放在禱告的懸念中。」,社關不一定容易走,但正如不少社關人,一份份的執著和韌力,其實巳是一份力量、一份感染。

結語:故事,還在繼續

「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十二1-2)現實的故事是艱難的,基督徒,活在兩個國度的張力、矛盾和限制中,更見汗水,只是,當我們發覺仍有一個生命在努力,仍有一個善良、單純的靈魂在奮鬥,我們就知道:生命並不孤單、社關仍是可能、故事還在繼續──這是碧心的故事給我們的邀請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