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花絮

二零一二年週年研討會文集 (與會者的回響)
黃展睿先生   |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系學生 |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暑期實習生
01/10/2012

與以往相比,本年度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研討會更著重與會人士和主講嘉賓之間的互動交流,安排了更多時間讓與會者發問。本文嘗試選取當日主題演講的一些內容,與讀者分享。  

鄭順佳博士被問及假若有四人在雪山中被困,其中一位基督徒為了作好見證,在絕境下自願犧牲自己讓其他三位非基督徒吃他的肉來維持生命,這樣的做法是否合適?鄭博士回應說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怎樣選擇是主要基於他從神領受了甚麼,在道德上並不存在絕對的對與錯。基本上,任何一個的道德審判都需要考慮到行動、行動者、以及處境三方面的互動。

吳庭亮博士在發佈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基督徒對墮胎及自殺的態度調查》結果時指出,受訪基督徒普遍認為在墮胎前需要有最少七日的冷靜期和相關的輔導。他亦指出問卷中問及教會在反對已懷孕姊妹墮胎後,基督徒是否需要承擔該胎兒出生後的養育責任一項,結果是認為需要或不需要的意見各佔一半。與會者當中,有一位姊妹分享她教會曾鼓勵一對年青會友把胎兒生下來,並透過弟兄姊妹的關心及經濟支援這對信徒。這間教會不單幫助了這一對年青人,也感動了很多他們身邊的家人朋友信主。  

作為一個牧者,有時會陷入兩難局面:例如一個老人家身患重病,為了不忍心兒子背負昂貴的醫藥費,希望醫生能終止對他的治療;兒子卻基於孝心,一力承擔醫療費用,希望老人家堅持下去。面對上述困局,葉敬德博士表示牧者要明白自己的限制。他亦有三點建議:(一)協助雙方溝通;(二)若老人家已信主,可向他重申神會對他的病和他兒子的金錢有合適的帶領;(三)按情況喚起他的一些生存動機(如提醒他孫兒快將出生),使他在病中能藉此得著希望。  

總的來說,參加者都在發問時間帶出不少具體及有意義的分享,使整個研討會內容更加豐富。

曾經刊載於: 

生命倫理2012年7月第十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