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是一種文化
起初,神創造一切都是甚好的。今天,神再看這個世界,又會如何評價呢?
香港政府原本定於2024年4月1日起,實行垃圾徵費(全名: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在1月時政府宣佈有關計劃延遲至8月1日實施;到了5月底又再次宣佈暫緩實施垃圾徵費。在宣佈暫緩之前,有部份樓宇在4月1日起以「先行先試」的方法處理垃圾,效果如何?可留意傳媒報道。垃圾,如何徵費?現時很多市民仍然不清楚。原本有關法例規定,市民若要棄置垃圾,必須使用在指定的超級市場購買的指定膠袋,收費按容量而定,分為3至100公升,共9種容量的垃圾袋。若有無法放進袋裡的大型垃圾,便要貼上一個劃一價11元的標籤。政府的目的是推動源頭減廢,即是通過用者自付的原則,棄置垃圾愈多,收費愈多,而費用就在購買膠袋之時收取。垃圾愈少,需用的膠袋愈少,費用也會愈少。不過,筆者認為,能有效令香港成為環保之都,鼓勵式教育是十分重要。
梁先生(化名)曾經於「綠在區區」工作,是一名環保份子;育有兩名兒子的他經常教導小孩先把垃圾分類,然後他在有空時送到綠在區區回收。他笑稱:「回收後有些小獎勵,然而這小小的獎勵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推動力。當然,政府若能加大宣傳,加大獎勵,效果當然會更加好啦!」雖然他上班很忙,但回家後仍要埋首處理廢物,又要教育下一代廢物分類及減廢等知識,他從不後悔,也不言累。他說:「我認為教育對下一代是很重要的,家庭的教育比政府立法更加有力量。就如我的孩子,他們在常識書已學懂三種顏色的回收桶的用處。若果沒有足夠配套,我走在街上也找不到這三種顏色回收桶的話,即使孩子學了,也只是紙上談兵,實際上做不到,教育及配套兩者不可或缺。」
筆者很同意梁先生的說法,教育及配套是推行環保的重要元素。筆者曾在德國生活,環保已成為德國人的習慣,就算不懂環保的人走入社區,也能立時變成環保份子。在德國,垃圾膠袋是免費提供,市民可以走進政府市政廳索取。筆者初到德國,由於配套充足,又有鄰居教導,已可自動自覺行動。至於,是誰教導我的鄰居呢?他表示,這是一代傳一代的做法。
膠樽、玻璃樽回收
在德國,各個超市都有回收機器,專門回收膠樽及玻璃樽。市民買塑膠及玻璃樽的飲料時,要先付大概0.25歐元費用,稱為「押金」(Pfand)。當退回空樽後,回收機便自動列印一張條碼票,等同退回空樽的費用,當再次購物時,掃過條碼便可當現金使用。故此,在德國生活的人,儘管是遊客,都會自動自覺退回空樽。由於每間超市都有回收機器,退款又方便,大大起了鼓勵的作用,增強了參加回收的動力。
此外,德國環保工作成功,也跟一條法例有關。根據Mordor Intelligence市場調查公司發表的調查報告指,在2019至2022年期間,由於德國包裝法的嚴格要求,塑膠包裝的設計必須考慮可回收性及使用可回收物料、可再生材料,故此帶動行業的積極性。根據歐盟的指令,到了2025年,歐盟一半的塑膠包裝應該是可被回收的。報告也預計到了2030年,這個比例會上升到55%;德國比其他歐盟國家行得更快,目標是在2025年,有90%家用塑料包裝屬可回收或可重複使用。歐盟亦期望到了2029年,塑膠空瓶的回收率達到90%。[1]
黃藍啡三色桶
德國也有回收三色桶(包括黃、藍、啡),黃色桶代表回收輕型包裝,即所有非玻璃或非紙質包裝(例如塑膠袋、塑膠樽、罐頭等);藍色桶代表回收紙類(例如紙袋、報紙、紙箱等);啡色桶則回收可堆肥的廚房和花園垃圾(例如咖啡、茶渣、蛋殼、樹葉等)。政府在每星期固定的日子安排了垃圾車前往各區收取不同顏色桶內的垃圾,住戶只需在指定的日子把不同顏色的桶放在路邊,垃圾車便會主動來收集。這個方法方便市民,由於每次有固定收集時間,也容易幫助市民養成習慣。
二手市場的流行
德國的二手市場十分流行,筆者曾經以50歐元賣出一部已用了10年的LG電視,也曾以10歐元賣出一部老舊數碼相機。以上的貨品,在香港可能乏人問津。筆者收到這些額外零用錢的同時,也驚訝德國的環保文化。德國有很多二手店,如跳蚤市場、慈善商店(如樂施會經營的商店)等。筆者最愛瀏覽「eBay kleinanzeigen」的二手網上市場,因為在家便可瀏覽到「zu verschenken」的免費物品,又或把個人不要的物品賣出或送贈。這種循環再用的流行文化,大大減少了垃圾。
德國環保教育
教育也是推動環保的重要一環。德國由幼稚園開始,便教導學童環保意識,讓小朋友身體力行實行分類;而小學一年級學生有一本環保記事冊,記載他們日常生活中的環保心得,讓他們更加認識環保。
現今世界,處理垃圾是令人頭痛的問題,香港也不能獨善其身。神創造的美好世界得靠我們每一個人盡力用環保去挽救,然後一代傳一代傳承下去,形成一種文化。世界是屬於神的,詩篇五十篇10至11節記載:「因為樹林中的百獸是我的,千山上的牲畜也是我的。山中的雀鳥我都認識,田野的走獸也都屬我。」(《新譯本》)相信神不希望祂創造的世界受到污染和破壞。聖經沒有明言人們需要環保,因為當時社會的人未有智慧與能力製造破壞大自然的東西,至少當時社會沒有膠袋,不用包裝。在聖經中,土地是十分重要的主題。舊約提到土地的次數多達2,000次,新約則有250次;神給亞伯拉罕46次應許裡,有40次提到土地。可見聖經很著重土地,然而我們在這個時代,不斷地改變土地用途,破壞全球生態,製造更多垃圾,這是神所不願見到的事。[2]
(本文原載於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的《明報》「談天說道」福音專輯〔2024年4月8日〕,其後曾作修訂。)
[1] “Germany Plastic Packaging Market Size & Share Analysis - Growth Trends & Forecasts (2024 - 2029),” Mordor Intelligence, accessed June 13, 2024, https://www.mordorintelligence.com/industry-reports/germany-plastic-packaging-market.
[2] 布克雷〔D. Bookless〕:《耶穌的環保學:活出聖經中神、人、土地的美好關係》(Planetwise: Dare To Care For God's World),趙汝圖譯(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15),頁56。
明報「談天說道」,8-4-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