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這是你們教我的!
燭光網絡 35期 (p.14)
家庭是個人成長的根,一個孩子在裡面所獲得的,不止是衣食住行,更從父母身上理解待人接物的道理。一個關係和諧,彼此尊重的家庭,能讓孩子知道甚麼是自尊、愛護與珍惜。相反,在一個關係破裂,夫妻間互不信任的家庭裡,孩子除了有個不愉快的童年,更可能影響到他們日後在婚姻、性、愛等方面的態度,導致問題叢生,禍患一代一代的循環延續下去。
筆者最近有機會到中學帶領性教育工作坊,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也令我更了解現今青少年的想法。首先,我進行了一個有關婚姻的小型調查,問了三條問題,結果發現:一,大部分同學(接近四分三人)贊成同居,認為同居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令雙方更有保障。另外,在第二條問題裡,發現有近半數同學認為,婚姻是一種不必要的束縛及責任。最後第三條問題,得出了一個矛盾的答案,幾乎所有同學都表示,若可以的話,希望有一段長長久久,永不分離的婚姻關係。
既贊成同居是個好的選擇,又認為結婚是不必要的束縛,但心底卻渴望有一生一世的婚姻,我心裡不禁納罕,這當中究竟反映了甚麼?他們真的明白同居、結婚是甚麼一回事嗎?
正所謂「The show must go on」,工作坊繼續進行。我接著為同學們講解了現今社會離婚的現象和原因,同居所帶來的後果,以及婚姻的好處與重要性等題目。跟著,工作坊過後,我收回派給同學的回應表,發覺有不少同學在「今堂我最能學到的是」那欄目上寫下:「同居原來有壞處」、「同居原來更易分手」、「結婚不一定離婚」、「有許多人沒想清楚就結婚」、「大人離婚,不等如我以後也是」…
由此,我看到了一點端倪:對年輕人來說,除了傳媒、偶像等影響著他們對婚姻的觀念外,其實對他們有更深遠塑造的,始終離不開成年人的榜樣,尤其是家中父母的相處關係,更成為最親身的經歷,直接影響著他們對婚姻、性愛的信任及專一的態度。
有一個調查,反映了青少年對婚姻及性愛的看法,也帶出了父母親對子女的影響,值得各青少年工作者留意,也可作為推行性教育的參考教材。
得到父母「真傳」
大衛城文化中心在去年底訪問了近千位中四至中五學生,發現家中父母有暴力或婚外情問題的同學,其對性、戀愛及婚姻的態度,與在正常家庭成長的學生有顯著的分別:
- 前者(問題家庭的學生)發生婚前性行為的數字,比後者(正常家庭的學生)高出7倍
- 前者不相信婚姻可帶來幸福的比率,比後者高出13倍
- 與多人拍拖的比率,前者亦比後者高出5-6倍
研究反映了,在不愉快的婚姻家庭下成長的子女,對性觀念較開放。由於親身體驗過父母對愛情不專,甚至有越軌行為,青少年容易感到家庭沒有愛和溫暖,從而傾向追求剎那間的親密感覺作情緒上的補償。
原來,青少年因性開放導致的問題,父母有時要負上重大的責任。因為,子女對親密關係的錯誤理解,往往是由有問題的父母傳授給他們的!
當然,對親密關係的渴求,始終是人類天性使然。既然對婚姻不信任,再經過傳媒的洗禮,越來越多青少年接受同居為一個出路,實是可預見的趨勢。同居,表面看來是一個非常理智的選擇:正所謂合則來不合則去,既然平日到商店買貨品,也有可能貨不對辦,婚姻那麼影響一生的大事,豈不更要看清楚試清楚嗎?萬一不對頭的話,大家也可和平散去,不用一生一世被綁著,抱憾終生嘛!
這看似合情合理的想法,當真如無尚光環,叫越來越多人願意戴上,殊不知,這只是另一件皇帝的新衣,看似美麗,卻是個一戳即破的謊言。同居,不但不是預備結婚,反而是預備分手!(有關同居的問題,本欄會在稍後作專題談論)
解咒由年少開始
故此,作為青少年工作者,我們確實有需要借性教育,讓年輕人有機會反省父母對他們在婚姻觀念上的影響,以解開上一代遺留下來的詛咒。
以下是筆者嘗試籌劃的一個有關家庭反思的工作坊,供青少年工作者參考:
「家庭反思工作坊」
- 「畫鬼腳」遊戲:導師在黑板畫上「鬼腳」圖,並列出選擇,例如:大男人、愛錢如命的女人、包二奶的男人、顧家的女人、喜愛陪伴子女的男人、懂得處理衝突的女人…如此類推。學生經畫鬼腳後,成為結果的角色人物,導師然後隨意分配,作一男一女的組合,問他們:「若現在按你們的角色成為一對夫婦,你們想像一下,生活會是如何?對家庭、子女會帶來甚麼影響?」然後請各同學發表意見。
- 導師預備每人一張工作紙,上面寫有1-10數字,10代表最理想的婚姻,1代表最差。同學圈上一個數字,代表他們父母(為免有同學覺得難堪或尷尬,亦可分享他一些近親或鄰居)的婚姻關係,然後作分享,看看這對夫婦對子女實際有何影響。
分享的題目可以是:
- 你的爸媽(或某對夫婦)曾否分別對孩子數算過對方的不是?這情況常見嗎?
- 爸媽平日的溝通話題是甚麼?抑或根本甚少說話?
- 你記得爸媽最厲害的一次吵架,是怎樣發生的?
- 當時,你有甚麼感覺?
- 對你來說,爸媽的婚姻關係,是令你對結婚更有信心,抑或相反?
- 分享過後,導師讀出上述的研究(詳情可向大衛城文化中心查詢,或參考2003年11月10日東方日報A12版),讓同學認識父母的婚姻關係,如何對子女的性、愛觀念構成影響。再推而廣上之,父母的婚姻戀愛態度,亦可能是受到他們自己的童年經歷、再上一代的影響。這部分的目的,是讓同學了解到婚姻戀愛觀,是可以成為家族問題,代代相傳下去。
- 鼓舞時刻:導師須在此部分預備一些成功婚姻的例子(可以是錄音、短片或已婚導師自己作分享),讓同學認識到,結婚可帶來好處,並且若有良好的溝通、接納等技巧,婚姻是可以長久的。(明光社及香港性文化學會網頁內,刊載了關於同居、婚姻及家庭的思考文章可供參考。網址http://www.truth-light.org.hk,先選擇「性文化」,再選擇「相關文章」。http://www.sexculture.org.hk)
- 反省及創意時間:在這部分,導師給予同學時間思考自己的戀愛觀(例如會否很容易就會迷戀上一個人?是否覺得有了性行為才算是親密?),與異性相處的態度(例如會否自卑?會否不願信任異性?) 等等。然後,同學可發揮一下創意,試試代入一段有問題的戀愛關係(情節由導師提供,或可在明光社網頁,今期《燭光網絡》內參考例子),看看有甚麼方法可以改善那段關係。這可幫助同學更認識自己,以及培養察覺及解決男女關係問題的能力。
6. 最後,導師可向同學作如下的總結:「性」其實並非單在青春期發育時才出現的東西,一個人在年幼時,可能已受到父母關係的影響,從而令其對戀愛、男女的親密界線、婚姻等有偏差的理解,所以同學們應培養反省能力,重看自己與異性的相處,有否受到自己父母的一些不良關係所影響。
延伸閱讀
- 《婚姻與家庭》
作者:彭懷真
出版:台北 巨流
本書作者是一個社會研究學者,在書內就不同的婚姻與家庭現象作出了剖析,題目涵蓋擇偶、同居、外遇、婚姻治療等,是對婚姻家庭議題的一本好的入門書。
本書內容包括:
- 感情的發展
- 家庭的功能
- 婚姻的衝突
- 離婚的原因
- 《少年性崩壞》
作者:赤枝恒雄
出版:台北 商周出版
本書作者是一位日本婦科醫生,按其多年行醫經驗及對年輕一代的觀察,寫下日本各種青少年在性方面的現象。此外,書中亦提及成年人如何對下一代構成影響,導致各種性問題出現。
本書內容包括:
- 過於激烈複雜的男女關係
- 另類援交大張旗鼓
- 青少女的性需求
- 喪失自尊心
- 成人與孩子的交會
- 《Complete Marriage and Family—Home Reference Guide》
作者:James Dobson
出版:Tyndale(USA)
本書作者Dobson是美國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博士,以其基督教背景成立Focus on Family組織,致力幫助維繫健康家庭,教導父母如何正面地影響子女成長。
本書以問答方式編撰,題目包括:
- 青少年對離婚的恐懼
- 處理約會
- 如何尊重婚姻
- 改善家人溝通
- 當家庭面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