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家者的尊嚴

藍俊文   |   明光社項目主任(社關行動)
12/09/2013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因此公義地分配財富,縮窄貧富懸殊的差距,政府責無旁貸。特別是金融風暴後,失業率飆升,經濟產業單一化,貧富情況更是各走兩極。無可否認,政府確曾下過不少苦功挽救民生,例如引入自由行,研究發展六大產業,近年的經濟數據的確反映出香港已走過經濟幽谷。可惜的是,市民的生活並沒有因為經濟復甦而得到相應的改善。那些冷冰冰的數字並沒有讓年輕人看到出路,亦沒有讓那住在劏房的十七萬市民看到盼望,更沒有讓那辛勤工作的六十四萬在職貧窮人士看到未來。

社會上最無力、最弱勢的一群,往往較易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不過,面對冷酷無情的官僚,假如沒有傳媒的報道,又或是有心的社會人士、團體的支援,他們也許只能繼續隱沒於暗街之中,讓當權者繼續粉飾太平。就好像那些以深水埗通州街為家的無家者們,在社區組織和志願人士的支援下,他們活生生的故事直接將燈光燦爛、紙醉金迷背後的面具揭破。不過,這些為無家者無私奉獻的志士得到的並不是政府的肯定,而是無情的指摘。有某些區議員積極「跟進」無家者的問題,不過,他們所關心的並不是這些無家者的生命,而是「環境衞生問題」;而且,更將他們與「治安問題」掛鈎,甚至不惜在天橋入口「上鎖」,在橋底「加鐵絲網」,趕絕這些無家者。

無家者選擇以石屎為床,以橋底為瓦,實屬無奈的決定。他們各有自己的故事,有些人是因為家庭問題而流落街頭,亦有些是連板間房的租金也無法承擔。面對這群社會上最無助,最無議價能力的人,政府現時的做法是資助三間社福機構,提供服務,幫助他們放棄露宿,「融入社會」。不過,面對着社會排斥,他們長期與社會隔絕,光是提供服務和資源又是否合乎無家者的真正需要呢?

長期無私提供飯盒的明哥及一群有心人所做的看似只是「派飯」,但不知社署官員是否明白到他們所做的並不是「蛇齋餅粽」,而是透過派發飯盒的過程,與無家者建立溝通,讓他們與世界重新聯繫,打破長久以來社會對這群人的排斥和他們自覺被人遺棄的感受,重拾尊嚴。這些工作並不是單單多撥資源便能辦到。

這些年來,政府無所不用其極地驅散在深水埗和油麻地的無家者,包括頻頻洗地兼灑臭粉、用鐵絲網圍堵、拆去涼亭的頂部、在橋底鋪石卵陣等。只顧改善表面的環境,卻沒有處理背後的貧窮。食環署更曾在嚴寒的清晨帶隊清場,沒收無家者的個人物品並將之棄掉,拒絕發還。

對食環署而言這些物品可能只是無用的垃圾,但對無家者們而言,那些和家人珍貴的合照、破舊的衣服卻是他們的所有。幸而在社區組織協會和義務律師的協助下,公義得到彰顯,法庭判處無家者勝訴。

但願涼薄的說話、無情的壓迫不會再出自官員和議員的口中,取而代之的是一顆體察他人的心,以諒解的角度處理無家者的問題。

 

曾經刊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