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雖假 真情不變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05/12/2013

女嬰被拐事件暫告一段落。警方以涉嫌非法處理屍體罪名,拘捕上周報警的女嬰母親。她當時向警方報稱女嬰被操內地口音的「拐子婆」帶走,情況一度十分緊張。消息一出,報道隨即以各種渠道一傳十、十傳百;熱心網友更自發成立多個群組,努力尋找可愛的女嬰。
 
及至近日,事情出現戲劇性發展,女嬰母親被捕。然而,有人卻「馬後炮」表示早就認為事件有內情;他們甚至揶揄那些真心相信女嬰被拐走的人,取笑他們無知,沒有用理性思考。綜觀與事件相關的新聞,他們的消息來源不外乎有以下幾個:1. 警方官方消息;2. 涉事者親屬;3. 不願透露身份的消息人士;4. 沒有指明消息來源的消息。
 
一般而言,新聞工作者都傾向相信案件的受害者和官方消息,所以當家屬斬釘截鐵的說出事情的始末時,傳媒傾向不加懷疑,就即時以「事實」方式報道;即使加入「被拐女嬰的母親如此說……」時,大家通常都假設她的說話是真確的。
 
而當面對不同的消息人士,傳媒往往持保留態度,多會在標題中加入「疑」、「或」等字眼。事件發生後的第二、三天,隨女嬰的家事被「起底」,傳媒對整件事的取態開始出現微妙的轉變,報道角度也有不同。不過由於那種「女嬰被拐走」的取態仍很強烈,大家未察覺傳媒「風向」已轉,因此仍繼續大發熱心協助尋嬰去。這是可理解的,畢竟在未有新消息之前,人命的確最要緊,這是人自然的反應(惻隱之心)。
 
事實上到今日,事件的最後發展其實仍然未清楚。究竟只是非法處理屍體還是另有內情?仍有待警方公布,傳媒亦要再去了解和查證。
 
在每天的新聞報道,傳媒只能以搜集不同消息,以及從不同的資料來源獲取最新資訊。不過,這些資訊可以隨時隨事態發展而改變、甚至被推翻。傳媒報道的所謂新聞,也只局限於他當天(或截至出版前)所搜集到的最新資訊,並用當時認為最準確的字眼加以描述。
 
所以,新聞報道的內容,從來都受消息人士的影響。如果消息人士說謊,記者又查證不到更多真相,那天的報道就只是一同去製造相同的謊話,這確實是一種無奈。即使到了今日,「拐嬰案」還未完全真相大白,還有很多疑點有待查證。如果傳媒今次以警方破案作結,更多內情或許就被「活埋」。在現今真假資訊充斥的年代,記者做發掘、守門的工作尤其重要。
 
(最後,在此欣賞努力要找回女嬰的每一位巿民,是你們的同情心令社會仍然有人情味和溫暖,但願大家勿再去譏笑他們。相信大家亦不希望見到,整個社會將來因為充滿懷疑而失卻應有的同情心。)

曾經刊載於: 
關注範疇: 
傳媒
通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