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取生捨死的奇蹟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7/11/2015

(講員:陳龍超 | 記錄片導演、電台節目《吾係電影人》主持)

 

生死是一個人人都要面對,卻又不是三言兩語便能說清楚的課題。9月15日的晚上,我們邀請了陳龍超導演(Samuel)與30多位參加者,藉著《愛的方程式》及《奇蹟》分享生與死的關係,並探討活在當下的我們如何「取生捨死」。

 

為生命力打氣——愛是一切

《愛的方程式》(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是一套傳記式愛情片。故事講述主角史提芬霍金,如何從家世、智商都無與倫比的天之驕子,變成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ALS)的病患者。霍金除了智力未減,健康狀況卻每況愈下。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早年夢想,努力找尋一條可以解釋宇宙萬物的方程式。

面對身體日漸衰殘,是甚麼讓他有走下去的勇氣,突破身體的限制,發表震撼整個科學界的論文?答案是他第一任的妻子珍,在他發病初期開始,陪伴他走過一段相當艱難的歲月。雖然兩人最終還是敵不過生活的壓力而分開,但導演主要著墨於霍金與珍的愛情,所以只輕輕帶過第三者及霍金的第二任妻子。導演藉著霍金的口,帶出「人類為了進步所做的努力,不應有所限制,無論生活多麼艱難,只要還活著,就有希望」;而愛,是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

 

生死本為一體

生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狀態,而大家常談到的生命力,更是蘊含著向上的力量。就如一顆種子,當它破土,甚至破石而出,便表現了生命力。至於死亡,它也與生一樣,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狀態。如果說生表現出向上的力量,死則表現出向下。這兩種看似截然不同的狀態,Samuel卻指出生與死其實是同時發生,不能分割的,因為死亡不一定指到肉身的死亡,也可以指到心態上的死亡。即使肉身未死,但當人遭遇苦難,又或是經歷長期病患時,也相當於面對死亡。反之,一個將死的人,也可以有頑強的生命力,霍金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從霍金患病開始,他的身體便漸漸迎向死亡,但霍金卻沒有被疾病擊倒,反而以無窮的生命力,突破身體的不便或不適,邁向理想。他不能憑自己完成此事,而是靠著妻子的愛去完成。當人面對苦難或痛苦,在心態上瀕臨死亡的時候,Samuel相信人可以靠著神吹給人類的一口氣去把生命力壯大。而愛,亦是讓人活下去的重要元素。人在悲慘的環境,要接受人要受苦這事實,而愛則讓人能看得開、捱得過。

 

信念讓奇蹟發生

除了愛這因素,信念也可以成為讓人突破現況的苦澀,充滿生命力的巨大能源。Samuel藉著《奇蹟》一片,演說信念對於人生突破悲劇的重要性。

日本片《奇蹟》講述一對兄弟,因著父母離異,被迫分開居住於鹿兒島和福岡。對於從小便失去完整家庭的兩兄弟來說,這無疑是人生第一場悲劇。那時候,日本九州新幹線快要全線通車,在此之前,哥哥的學校裡流傳一個奇蹟的傳聞─—「九州新幹線通車那天,只要看見從博多南下的『燕子號』和鹿兒島北上的『櫻花號』第一次交錯的瞬間,心願就能成真!」

雖然兩個小孩子沒錢也沒有能力,但他們堅持一個強大的信念,便是希望在九州線通車後,當兩班高速車交會時,可以聚在一起、一起許願,希望一家四口可以重拾以往的快樂時光。隨後兄弟二人甚至各自召集了一群朋友,一齊踏上這一趟「許願之路」。

當人盡本份,找到意義及價值,而又堅持信念,全力以赴讓信念成真,這種力量讓人在苦澀的狀態中找到出路。教會也會提及信仰及信念,但很多信徒都被恐懼打敗,以致無法堅持自己的信念,奔向夢想。

鹿兒島是一個充滿火山灰的地方,不適合居住;香港的劏房亦是不適合人居住,而北極更加不是適合居住的地方,但無論如何艱難,都可以締造出奇蹟。兩位小兄弟沒有選擇,便需面對父母離異,家人分開居住的痛苦,但他們卻沒有被這痛苦打敗,堅持信念。

單純的信心是一種力量,當神呼召亞伯拉罕離開本族本家的時候,他要克服很多困難,但他仍是靠著信心,離開本族本家。當人漸漸衰老,不再是年青活力的小伙子,但只要相信神,便能靠著神,超越生死,展示無窮的生命力。

生與死,是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的過程;然而,憑著愛及信念,人人都可以有強大的生命力,接受殘酷的現實。
 
 

關注範疇: 
生命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