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是怎樣煉成的?
燭光網絡 108期 (p.3)
人生是由無數的抉擇漸漸塑造而成,一個人若漸漸變成自己曾經討厭和鄙視的人一樣,將自己原來討厭和鄙視的行為正常化,由策略變成了習慣和個性,當有一日驀然回首,情何以堪!
莎士比亞的名著《哈姆雷特》(或譯《王子復仇記》)最為人熟悉的對白就是:“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抉擇往往令人迷茫,究竟生存還是毀滅?一件事做還是不做?而做了之後會有甚麼後果?往往不是由個人的意志和主觀願望所決定。好心做壞事、演變成出乎意料之外結局的事例,隨著年歲的增長,大家必定會有愈來愈深的體會,而對於人生閱歷尚少的年青人來說,歷史是一面很重要的鏡,讓我們看到人生其實會有許許多多的誤判。
過去幾十年,香港人一直引以為傲的是我們的非暴力和平抗爭,八九六四的百萬人和零三七一的五十萬人上街,秩序井然,群眾在烈日當空下仍然十分忍讓,沒有破壞任何公物,更沒有趁火打劫,連垃圾亦自行清理。當然,從功利主義的角度,有人認為這些非暴力抗爭運動沒有實質的成效,不能即時改變不公平的現況,甚至縱容了制度的暴力,因此,已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要以適當的武力反抗,若果當權者冥頑不靈,更應該將武力升級,勇武抗爭。
暴力能真正止住暴力,還是引發更多暴力,甚至令自己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暴徒/暴君呢?我們在擲出第一塊磚頭,或令無辜者流第一滴血的時候能夠肯定嗎?我們當然有權選擇成為烈士,為自己所信奉的理想和宗教而犧牲,但我們有權決定其他人亦要為此而「被犧牲」嗎?我們能否為了自己根本不能準確預測的結果而不擇手段呢?
當香港社會的整體氣氛愈來愈暴戾,在網上和真實世界、在個人生活和公共空間皆愈來愈暴力的當下,今期《燭光網絡》會與大家一起從不同角度反思有關暴力與非暴力的問題,希望大家無論作出何種抉擇之前能首先撫心自問,暴力是怎樣煉成的呢?我們希望自己、甚或我們的下一代成為一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