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長夜短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09/08/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地區:英國

英國的天氣,對香港人來說,應該是既陌生又新鮮的體驗。夏天日長夜短的情況,更是叫人稱奇。嘗試在網絡搜尋「日長夜短」,竟然發現香港天文台也製作一段動畫短片簡介這現象。[1] 只是,生活在勞累城市的香港人,[2] 不論冬、夏,下班時間大多是在晚上八、九點之後,大概也難以察覺到何時「日長」、哪時「夜短」。

居於地球的另一端,座落在不同的經緯線上,不僅是多了「平時」的時間,「日長」的時間也長得有一點過份。睡夢中醒來,凌晨四點,黑夜稍退,竟然聽到早起的鳥兒已在呼朋喚友,彼此對唱。其歌聲悠揚悅耳如安眠曲般,叫人可再進夢鄉。五點多,天已全光,在床上掙扎著應否學像早起的鳥兒。在輾轉反側半夢半醒之際,鬧鐘已響起,六點半,陽光已能耀眼。

友人看畢上一篇文章,繼續關心地問及:「你平時做D乜?」嘗試整理一下,大概我日常的作息:六點半起床,外出跑跑步做一點運動;回家看《聖經》;一一提名為所認識教牧同工、宣教士、教會的長執、關心我們的朋友、我們所關心的友人、支持我們的同路人、所認識的差會、仍在香港的家人祈禱;[3] 隨後,弄一杯咖啡或奶茶給自己及太太,看看香港的新聞,祈求上帝持續憐憫、看顧、保護這城;十點過後,吃早餐;繼而,寫文章、講章、學外文;午後,關心問候在英國新認識的朋友,或被他們關心一下我們,聯絡一下在台及居港的同行友伴;四、五點左右吃午、晚餐;之後,看看書、瀏覽一下網頁、關心一下世情,為在困苦的、仍在戰亂中的人禱告。「日長夜短」到七點鐘仍白晝依然,還有空間與家人閒聊共處;十點鐘,天色稍為轉黑,與家人讀《聖經》、祈禱後就睡覺,要知道,英國並沒有太多夜生活,不像香港般的不夜天。

「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是記載在《聖經》福音書中,主耶穌的一句話。若要按上文下理作解釋,這句話的含意是既深且闊,是提醒我們,耶穌不僅是真光,更是能使人得見光明的那一位。但我們在此姑且簡單地按字面理解,其實也頗具意思。在白日,有光的時候,人才可以有效地工作,在黑暗中,我們甚麼也不能作。當電燈仍未發明和普及前,人只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當人類仍是畜牧農耕時,按時播種、按時收割,逐水而流、逐草而徙;積穀防饑、未雨綢繆,不能吃盡,不可殺光。人也是樂於亦甘於聽由天命,人與自然及創造主是有著緊密的聯繫。

在日長夜短的夏季,正是要為日短夜長的冬季作好準備。冬令時間,下午四點已天黑,溫度只是單位數字,甚或是負數。人只得留在家中,非必要也不會走到戶外,更遑論是跑步運動。光吃不動,難免積聚脂肪。若不趁白日,多做運動強化自己的肌肉,多減一些體重,免得冬天時體型「暴漲」,亦可以強壯身體,提升抵抗力,減輕患上感冒的風險。當趁「日長」,多聯繫新知舊友,在英國,生活環境沒有香港般的密集,可以相約友人到公園走走,或坐在咖啡店閒聊,或到他們家探訪,或邀他們到自己家暢談。建立關係,好讓嚴冬黑暗、孤單鬱悶時的互相慰問,來得自然、真誠。

日長要為日短作準備,黑暗時憑信心的等待,它總會過去,光明總有一天復來。


[1] hkweather:〈點解夏天日長夜短?〉,YouTube,2022年8月26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uKjd6Uh4zk(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8月8日)。

[2] 〈全球最過度勞累城市|香港最新每周工時中位數:男44小時、女40小時 | 8大行業最新工時比較〉,香港財經時報HKBT,2021年3月25日,網站:https://www.businesstimes.com.hk/articles/130917/(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8月8日)。

[3] 在2019年,筆者身在台灣,無法跟香港的同道朋友一起經歷社會的改變。就是在無能為力的時候,醒覺到祈禱不僅是唯一,也是最有效的支援方法。故從那時起,學習每一天提名為我們所關心及關心我們的人禱告。不經不覺已是四年!當禱告成了習慣,也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