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不住的「封城」

陳偉洪   |   過去八年,整家往返三地,搬家七次。由市區搬到長洲,從香港移居到德國,回港後再到台灣。經歷由社工成為神學生,畢業後,曾嘗過作宣教士的辛酸,體會過牧養教會的苦樂,現在又以學生的身份暫居於台灣。客旅人生大概莫過如此,作為寄居者就只能聽從上主的帶領。
04/03/2021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地區:台灣

2021年1月28日,澳洲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發表研究報告,[1] 分析98個國家(中國因缺乏可檢測的公開數據,故不被納入)的防疫掌控能力,台灣高踞第三名。先别論台灣被稱為「國家」是否合宜,但她對疫情防禦及處理的成效確是有目共睹。台灣排名第三,但筆者相信,她在處理疫情的難度上,必定比居首位的新西蘭為高,原因是台灣的人口及人口密度比例遠高於新西蘭。

台灣防疫工作的主要成功之處,在於出入境採取了最嚴緊及最高級別的管制;其次是其徹底、嚴密地落實,入境後的隔離及跟進工作;更重要的是大部份市民均願意配合政府的政策。市民不單是為了保護自己,更是為了保障他人的緣故,而接受一些生活上的限制。在這裡的講法是,希望做到「滴水不漏」。

基本上,台灣「境外輸入」的個案,政府大概都能掌握及跟進。因此,衛生部門主要擔心及預防的,是如何避免「社區感染」。

1月初桃園市一間醫院出現本土個案,引發衛生部門一直所憂慮的「社區感染」。事源是一名醫師在照顧新冠肺炎病患者的過程中,不慎受感染,其後傳染給其女友。隨之而來一連串的跟進是:先檢測二人的密切接觸者,包括醫院內的同事、病人及他倆的家人。然後,擴大檢測範圍,至他們病發前曾到過的公共場所及食肆員工。所有人如曾緊密接觸,均需即時進行家居隔離。追蹤的過程中,發現感染個案不斷增加,而相關人士的接觸網及所牽連的地區、需要跟進的範圍,也愈來愈廣。期間有人要求封閉醫院,亦有人建議圍封感染者曾到過的區域、食肆,甚至有人提出封閉整個桃園市。

政府完全沒有採用這些「封閉」的策略,反之是加強居家隔離、擴大追蹤可能的接觸者,並立即展開跟進。最初隔離者有數百人,後增加至2月初約五千多人。由於可能的接觸者流動性既快且廣,故強制家居隔離者,亦分散於全國各地區。

事發至今,防疫部門僅僅以追蹤接觸者、有系統的檢測、居家隔離,大概已切斷了由醫院所引發的感染鏈,不用「封區」,更不用「強檢」。「有跡可尋」大概是「切斷感染」的重要關鍵。

「源頭不明個案」即是無跡可尋的個案。「無跡可尋」!如何能「切斷感染」防止擴散呢?那麼要問:「香港為何有那麼多感染源頭不明的個案?」

出入境不設把關,缺乏嚴格的管制,大概正是引發「源頭不明個案」的主要原因。言猶在耳的那一句:「封關是不設實際……」但今天,每天卻在毫無預警下「封區」。情況就好似毒品不斷輸入,負責當局沒有在出入口把關加以遏止、打擊毒品進口,反而晚晚在街頭、夜店、酒吧、民居緝毒搜查,抽查市民有否藏毒、吸毒,上演著一場遏制毒品販賣的「假戲」。這當然不能說「勞民傷財」,而是徹頭徹尾的「擾民」行徑。

說回桃園醫院那位受感染的醫師。隔離期間,他不斷的反思並懊悔:「究竟在哪個環節上疏忽而被感染?更牽連那麼多的人!」當然有些民眾會怪責那醫師的錯失,這段時間亦有些人對醫護人員帶有戒心或有一點點的歧視。不過有更多的市民,給予醫護人員正面的鼓勵,自發地送贈物資:生果、便當、飲料、雜糧、枕頭、健康食品……讓醫護人員不得不公開表明:「物資已足夠,謝謝各位,不要再送來了……」當網絡上有人指責醫護時,隨即就有精彩的留言作出反駁:「沒有鎮守前線的醫護人員,就沒有今日你我寶貴的日常。」「沒有站在前線醫護的堅持,哪有你躲在網路後的批評。」

「疫情」原本是可以受控及遏止的。一年多前香港鎮守前線的醫護,曾以具體的行動提出「封關」的要求,當時卻被說成「脅逼政府」,今天更被「追究」。作為「吹哨者」的醫護們,帶給市民的不僅是專業範疇的護理,更成為大眾的楷模:「正確事情」要爭取、「真理」要持守,不管後果如何,那怕秋後算賬,只管做「對」的事情。今天,他們不僅可以無悔地面對自己,更可以冷笑那些當日拒絕封關的瘋子,今天卻像瘋了般日日在封區。

現在重提「封關」真的已經是不切實際。入境的「病毒」不會在六點後即失去傳染力;它不會在二人以上的聚會才傳播;亦不會失效於每天大眾運輸交通工具的車廂內;更不會「侷限」於某一個受封鎖的區域,乖乖地被檢測出來。不斷增加源頭示明的感染者,不僅加添醫療上的壓力,更危害醫護人員的生命,最終受苦的仍是普羅大眾。

減輕疫症傳播,除了「封區」外,應該仍有不少的方法。若想不出新點子,可以參考其他地方較成功的防疫措施。若願意紓緩前線醫護的壓力,方法也是不少,可能是一張200元的超市現金券!(編者按:當然要先考慮有沒有觸犯當地的防止賄賂條例。)我相信一句肯定、欣賞、鼓勵的說話足以發揮果效,使人心有力量。但可以肯定的是,放寬聘請非香港受訓的醫護人員,對紓緩醫護的壓力,應該沒有絲毫的幫助。

要予醫護的肯定,減低人民的「恐慌」,絕非「封區」就可以達到。借用桃園醫院院長的發出的公文,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或參考:

「過去一調來,部立桃園醫院不幸有六名醫護同仁確診新冠肺炎,目前約有百名醫護及行政同仁正接受隔離。我除了對這六名守護最前線的醫護同仁致上敬意,並期待他們早日康復………

對於桃園市民以及全體國人同胞所造成的恐慌,我在此代表桃園醫院向各界致意。外界給予我們的批評與指教,我都虛心接受。身為以救人為己志的醫護同仁,我們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這是我們全體醫護同仁的共識……

我們很榮幸過去一年來能守護國人健康;我相信未來,桃園醫院也將持續扮演這樣的角色。」

「敬意、致意、守護」能安撫人心、平息民怨。

祝願前線醫護身體健康,期盼香港早日康復!


 

[1] LOWY INSTITUTE, “Covid Performance Index DECONSTRUCTING PANDEMIC RESPONSES,” LOWY INSTITUTE, last modified Jan 9, 2021,https://interactives.lowyinstitute.org/features/covid-perfor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