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傳婚姻價值——教養小羊當走的路

羅耀增博士   |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主要教授社會工作課程,並且對家長教育及香港離婚家庭等課題進行研究。羅博士曾任青少年中心主任,熱線輔導中心主任,學校社工及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主任,主力督導小學駐校社工、中學及小學支援服務及青少年就業輔導服務等。羅博士亦曾任私人執業社工四年,主力提供個人及家庭治療服務,亦被不同中、小學邀請擔任家長教育,青少年領袖訓練講員。
22/06/2016

1. 引言

傳統婚姻觀念是成年的一男一女,彼此相愛,結婚後生兒育女,夫妻二人同心建立家庭,各有自己的角色及位置。但是,現今社會對於傳統的婚姻觀念作了很大的改變。獨身、單親家庭、同性婚姻、同居,以及婚前性行為等愈來愈普遍。以往的家庭觀念現在都被個人化的觀念取代。[1] 電子產品的普及使很多年青人的生活變得個人化,時常活在自我中心的世界。久而久之,不再習慣與人相處。

再者,成年人的婚姻往往都給予年輕人負面的影響:父母不和,關係緊張又沒有出路;有些父母間出現第三者;也有欠債、癮癖等情況;家庭永無寧日,孩子無法在良好的環境成長。家長的工作時間長亦使他們沒有時間陪伴或教養孩子,只好把管教的責任交給工人、祖父母或其他親戚。家庭功能的失調,使年輕人對傳統家庭失去信心。因這些不利因素,青少年無法學習與異性相處,亦不能享受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美好婚姻。青少年如何可以接納傳統的家庭觀念為他們自己的觀念?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教牧同工、家長,如何可以把傳統的家庭觀念傳遞下去,使我們的下一代,也可以享受神創造我們時的那一種美好?

 

2. 香港及國際現況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資料,從1991至2011年,從來沒有結婚的成年男性上升到33.5%,從未結婚的成年女性升到29.2%。這顯示很多成年男女都選擇獨身而不結婚。離婚的數目也持續上升:2013 年以每千名人口計算的離婚率是3.1 人,差不多是1991 年的三倍。[2] 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到,不結婚人數及離婚率不斷上升。這顯示現時年青人及已婚人士對建立或維持傳統婚姻關係的信心愈來愈脆弱。今天,「單身,一個人比較自由」的想法愈來愈普遍;而社會對不同婚姻模式的接納程度也愈來愈高。

外國的情況也差不多。1993年英國登記結婚的數字是50年來最少,而1992年的離婚率是20年前的兩倍。[3]在美國和歐洲很多國家,遲婚、離婚,以及單親家庭的情況亦十分流行。2001年,同性婚姻在荷蘭成為合法,[4] 近年來,同性婚姻在其他國家如愛爾蘭和美國等亦相繼合法,顯示同性婚姻愈來愈被接納。

 

3. 父母對孩子婚姻觀念的影響

研究顯示離過婚的家長比較容忍非傳統的家庭。[5] 而離婚父母的子女長大後,不單比較接受非傳統的婚姻模式,亦較沒有離婚父母的子女對婚姻少些憧憬。[6] 有外國研究顯示,離婚父母的子女比沒有離婚父母子女的離婚率高2.1倍。從有些研究看到,離婚父母的子女在管教及親子關係方面比較負面。[7] 研究亦發現,父母沒有離婚的家庭比較容易影響他們的孩子將來婚姻的模式,他們的態度亦比較傳統。反觀,離婚的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比較疏離,他們對於子女婚姻觀念的影響力比較小,而他們亦較容易接受非傳統的婚姻模式。[8] 由此,我們可看到離婚家庭對於婚姻傳統承傳的影響。研究亦發現,與父親關係良好的兒子,未來離婚的機會亦較與父親關係不好的兒子為低。[9]如果父母在離婚後仍然有紛爭,他們兒女自然對婚姻有更負面的看法。[10]

 

4. 傳統的婚姻觀念

我再說:傳統的婚姻觀念,是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結婚後生兒育女。從《聖經》的角度來看,神在創造人的時候,便已經說:「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二18)。神的心意,並非要人獨居,而一個人獨居,很容易會放縱自己的情慾,沉迷於一些不好的習慣、癮癖。因此,神是要我們與人建立關係,一位男士需要一位女士,作其幫助者。這就是神美好的創造。

 

5. 如何承傳婚姻觀念給下一代

從以上的研究可看到,父母的婚姻關係對於婚姻觀念的承傳十分重要。夫妻如何維持良好的婚姻關係 ?從結構家庭治療的角度來看,[11] 我們需要有一個很好的分界線,父母系統與子女系統之間需要有清楚的界線(Boundary)。父母之間要有良好的關係,在家中能擔當父母的角色:包括供養家人,安排良好的教養環境等等。在家中,父母亦發揮管教角色,包括教導孩子社會的規範,待人接物,協助孩子學習,給予孩子應有的健康等等。父母親之間亦需要有一段和諧的關係,彼此同心地管教孩子。管教要一致,要恩威並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但不失去父母的威嚴,有需要時運用權柄作教導。良好的夫妻關係,加以合適的管教技巧,能給予青少年一個良好的角色楷模,讓他們知道婚姻的好處,亦經歷婚姻帶給他們的美好之處。

要有美好的夫妻關係,我們必需回到《聖經》。從以上創世記的經文可以看到,女人是男人的幫助者,這是神創造人時已經定立的原意。但是,現實中,男人往往不願意妻子成為他的幫助者,對妻子的意見完全不肯聽;又或者感覺不被妻子接納、理解,覺得妻子有意見是不尊重自己。這樣,衝突、矛盾便出現,影響了夫妻關係。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丈夫可能覺得妻子常常不給自己面子,久而久之,因在妻子面前感到自卑,於是發展婚外情,以贏取自尊。所以丈夫應該有一個感恩的心,知道妻子是因為愛才會提出意見,這意見是針對你的一些行為、做法,而不是否定你這個人。妻子在提點丈夫的時候,不可出言羞辱,要尊重丈夫的想法。

說到夫婦相處,輔導時,我們常常强調留心聆聽對方的重要性。可惜並非每個人都會留心聆聽對方的想法。一個人成長的經歷,性格,都影響他對事物的看法。一句不經意的話,配偶由於成長的背境,聽完後可能會很受傷害。我們需要明白及了解配偶過去所受的傷害,再用心去聆聽,才可以建立良好的溝通。其他需要面對的還包括家庭財務,與姻親的關係等,這些都影響夫婦的關係。

在管教孩子方面,父母需要用「恩威型」的方式。[12]西方及本地研究都顯示這種方式可以建立良好的孩子。「恩威型」的家長了解孩子的成長,富同理心,經常給予正面的支持。家長要為孩子的行為定立界線,需要孩子遵守。做不到的話,家長可以給予適當的鼓勵,而非責備孩子。同時父母亦要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不使孩子對家庭產生負面的感覺。這樣的管教模式,好像是老生常談,但要做到卻要花些氣力。

要有一個美好的家庭,再把家庭的傳統延續下去,需要夫婦去經營。夫婦先要一同經營彼此間的關係,再經營與孩子的關係,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繼續把美好的婚姻觀念傳承下去。這需要夫婦雙方投入時間和情感。

 

6. 教會的角色

教會在建立美好家庭方面的角色十分重要。教會可否牧養會友,克服在婚姻以及管教孩子方面的困難?教會是不是一個可以給家庭更新的地方 ?當弟兄姊妹在婚姻方面軟弱、有婚外情、家庭暴力等的情況,教會可以幫助他們改變過來嗎?或只是把問題推給輔導機構便算?教會的傳道、牧者又可否協助會友在面對自己軟弱的時候,正面地處理夫婦關係的問題 ?

非常感謝神,在我的教會,經常聽到家庭改變的見證,看見神如何使很多問題家庭,如婚外情、欠債、癮癖,得到更新。讓我們看到神可以解決婚姻、家庭的問題。我們的牧者,也不隱藏自己的問題,會公開地分享自己的軟弱、癮癖、夫婦相處的問題,勇於公開認罪及分享如何面對困難。弟兄姊妹因此得到牧養。教會亦舉辦夫妻營及家庭營去醫治有問題的家庭,令不少人得到幫助。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親自去經歷神,讓他們知道基督教不是一個二手的信仰,而神也不單是爸媽的神,更是他們自己的神,只有神本身是他們的出路。這幫助他們健康地成長,將來對婚姻也有正確的態度。

 

7. 結語

要承傳婚姻價值給下一代,教會必須彰顯神的能力,讓家庭經歷耶穌基督的醫治。家庭需要兩夫婦同心合意地去經營,去克服經營時出現的困難。當青少年在教會看到,即使婚姻出了問題,教會仍能夠牧養他們,婚姻會有出路。這樣,青少年才會感到婚姻有希望。而傳統的婚姻觀念才可以承傳下去。


參考文獻

政府統計處。〈1991年至2013年香港的結婚及離婚趨勢〉。《香港統計月刊》。2015年1月。

 

Cunningham, M., & A. Thornton. “Direct and Indirect Influences of Parents' Marital Instability on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Cohabitation in Young Adulthood. ” Journal of Divorce & Remarriage 46 (3-4), (2007) :125-143.

 

Dennison, R. P., & S. S. Koerner. “Post-divorce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Adolescents' Attitudes about Marriage: The Influence of Maternal Disclosures and Adolescent Gender. ”Journal of Divorce & Remarriage 45 (1-2), (2006) : 31-49.

 

Lawes, R. Marriage: “An Analysis of Discourse. ”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8 (1999) : 1-20. 

 

Minuchin, S., & Nichols, M. P., “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 in Case Studies in Couple and Family Therapy: Systemic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 The Guilford Family Therapy series. 108-131. Edited by Dattilio, Frank M.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8.

 

Risch, S. C., K. M. Jodl, & J. S.Eccles, “Role of the Father‐Adolescent Relationship in Shaping Adolescents’ Attitudes toward Divor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6(1), (2004) : 46-58.

 

Steinberg, L., S. D. Lamborn, S. M. Dornbusch, & N. Darling. “Impact of Parenting Practices on Adolescent Achievement: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chool Involvement, and Encouragement to Succeed. ”Child Development 63(5), (1992):1266-1281.

 

Thornton, A., & Young‐DeMarco, L. (2001). Four decades of trends in attitudes toward family issu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1960s through the 1990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3(4), 1009-1037.

 

Van der Valk, I., E. Spruijt, M. De Goede, W. Meeus, & C. Maas.“Marital Status, Marital Process, and Parental Resources in Predicting Adolescents’ Emotional Adjustment A Multilevel Analysi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5(3), (2004)291-317.

 

Van der Valk, I., E. Spruijt, M. de Goede, H. Larsen, & W. Meeus.“Family Traditionalism and Family Structure: Attitudes and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arents and Adolescents 1.”European psychologist 13(2), (2008) 83-95.

 


[1] A. Thornton, & L. Young‐DeMarco, “Four Decades of Trends in Attitudes toward Family Issu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1960s through the 1990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3(4), (2001): 1009-1037.

[2] 政府統計處,〈1991年至2013年香港的結婚及離婚趨勢〉。《香港統計月刊》。(2015年1月)。

[3] R. Lawes, “Marriage: An Analysis of Discours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8 (1999):1-20.

[4] I. Van der Valk, E. Spruijt, M. de Goede, H. Larsen, & W. Meeus, “Family Traditionalism and Family Structure: Attitudes and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arents and Adolescents 1,” European Psychologist, 13(2), (2008):83-95.

[5] I. Van der Valk et al. “Family Traditionalism and Family Structure,” 83-95.

[6] M. Cunningham, & A. Thornton, “Direct and Indirect Influences of Parents' Marital Instability on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Cohabitation in Young Adulthood,” Journal of Divorce & Remarriage, 46(3-4), (2007):125-143.

[7] I. Vandervalk, E. Spruijt, M. De Goede, W. Meeus, & C. Maas, “Marital Status, Marital Process, and Parental Resources in Predicting Adolescents’ Emotional Adjustment A Multilevel Analysi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5(3), (2004):291-317.

[8] I. Van der Valk et al. “Family Traditionalism and Family Structure,” 83-95.

[9] S. C. Risch, K. M. Jodl, & J. S. Eccles, “Role of the Father‐Adolescent Relationship in Shaping Adolescents’ Attitudes toward Divor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6(1), (2004): 46-58.

[10] R. P. Dennison, & S. S. Koerner, “Post-divorce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Adolescents' Attitudes about Marriage: The Influence of Maternal Disclosures and Adolescent Gender,” Journal of Divorce & Remarriage 45(1-2), (2006):31-49.

[11] S. Minuchin, & M. P. Nichols, “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 in Case Studies in Couple and Family Therapy: Systemic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 The Guilford Family Therapy Series, ed. Frank M. Dattilio,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8), 108-131.

[12] L. Steinberg, S. D. Lamborn, S. M. Dornbusch, & N. Darling, “Impact of Parenting Practices on Adolescent Achievement: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chool Involvement, and Encouragement to Succeed,” Child Development, 63(5), (1992):1266-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