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只能自修?

吳秀紋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3/12/2010

近日,香港青年協會訪問了過千名中一至中七學生,調查發現25%受訪者希望聖誕節「有拖拍」,少數更認為節日沒有愛侶相伴「好瘀」。青協亦指出,近期因「無拖拍」等戀愛問題而求助的個案有年輕化趨勢,甚至有初中女生擔心成「剩女」,寧願「求其拍下拖都叫有人要過」。原來「剩女獨男」已不再只是二、三十歲適婚男女的恐懼!另一邊廂,在調查中,有人表示不能接受在聖誕節等大節日分手,主要原因是「不想掃興」及「擔心自己觸景傷情」;而事實上,近年報章報道年輕男女因「箍煲」不遂,以錯誤方法處理困擾的新聞亦屢見不鮮,筆者不禁慨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現今一代青少年人趨之若鶩?

戀愛教育重要性

筆者有多年到中學主領講座及工作坊的經驗,遇過很多老師建議本人多在內容上強調中學時期拍拖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他們反而不希望我教導同學拍拖以及分手等技巧!我欣賞老師們懂得防範於未然,但想深一層,任何教育水平的學生,戀愛從來都是他們成長中的煩惱。青協更指出,中學生在求助時表達想自殺的個案,單在今年9至11月,已較去年同期飆升一倍,當中涉及許多原因,感情問題亦是其中之一。

中學生受不了分手的壓力,不懂處理情緒,以為失戀等同世界末日,究竟我們如何才能有效幫助他們面對種種的戀愛問題呢?

雖然很多學校每年都會安排一至兩次性教育講座,但時間短促而難有足夠的互動性和反思空間,甚是可惜。筆者建議學校可以為同學提供二至四課性教育工作坊(每次為兩堂連堂最為理想),因為戀愛教育包含的範疇眾多,包括迷戀與愛情;約會的動機、活動、態度、溝通技巧、拒絕技巧;約會的底線;處理跟約會有關的情緒波動;認識處理分手或單戀的正確方法;影響選擇伴侶的因素,以及探討約會和婚姻的關係等等,所以惟有一套完整的戀愛教育才能回應青少年成長的深層需要。

預防鑽入牛角尖

除了由經驗導師帶領戀愛工作坊外,訓練朋輩間如何幫助失戀的「死黨」,預防對方鑽牛角尖,鼓勵對方在想不通的時候向老師和社工等專業人士求助,好讓對方可以「安全」地分手,因為分手亦要講天時、地利及人和,才能和平地完結一段感情。

其實即使現在沒有拍拖、沒有分手危機的同學,為了自己未來的幸福,預早裝備也有益無害,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又怎去愛人呢?性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品格教育」以及「價值觀教育」。青少年能否把分手化成一個成長的契機,須由學校、家長、傳媒等共同合作。聖誕節是一個「分享」和充滿愛的佳節,願大家在今年的聖誕節以愛出發,重新思考戀愛教育的意義。對於一個這樣重要的課題,難道大家認為學生只能自修?

曾經刊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