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看傳媒 立場取態要認清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15/11/2012

傳媒對社會議題有既定立場,其實並非新鮮事。有時為了令立場更鮮明,甚至把記者或編輯的意見混入於報道之中,令受眾難以分辨那些屬事實,那些是意見。究竟身為市民或學生,應該怎樣看新聞,才可以令自己更明白事件的真相呢?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張志儉首先明言,「有些報章的立場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但其他的媒體則會因應時勢決定,未必會完全支持或反對政府的所有行動。張志儉認為,須要多聽多看不同媒體的消息,才能更接近真相。

「早前於網上傳出一段片段,指黃之鋒父母為公民黨成員,但黃隨後在電台否認了,我們須要觀察更多才知道始末。另外,有傳媒指學民思潮舉辦的活動費用甚大,相信幕後有人參與。讀者應該要思考,還有其他的可能性,例如他們是受到大眾的捐助。」

字眼相片牽情緒

他認同現時報章普遍用字並不中立,內容亦較少分析,加上相片的輔助,容易牽動讀者情緒,以及吸引讀者注意,「這可說是由壹傳媒帶起。」

他續道,這情況的出現,亦是因為讀者對黃賭毒及血腥題材較感興趣,「先前有報章用大熊貓作為頭條,銷量便立即下跌了。」哪電子傳媒也是這樣嗎?張覺得電視台也會考慮觀眾是否感興趣,例如先前的立法會選舉辯論,「雖然大部份時間也是吵架,觀眾卻看得『過癮』,因為大家都喜歡看人家的衝突。」

張志儉建議市民看報章時,首先要搜集資訊,「但現時資訊氾濫,真假難辨,即使傳媒也會錯誤報道名人的死訊。故須要知其所以然,了解該篇報道背後的用意,才能作出超越『單單了解該篇報道』的範疇。」而為了能更接近真相,他建議讀者,若關心該社會議題,應長期留意不同人士及媒體的報道,然後慢慢就會找到一些較值得信賴的人及媒體。

充斥無稽陰謀論

對於現時媒體喜歡以陰謀論來對不同人士作評論,張志儉記起曾有朋友向他提出︰「陳惜姿(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發起人)背後究竟是有誰在指使?」於是張志儉回答︰「有可能是壹傳媒指使,因為她曾是《壹週刊》的副總編輯;也有可能是《明報》指使,因為她曾於該報任職;亦有可能是沈祖堯(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指使,因為她於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其實更有可能是『人』在指使的,因為她也是『人』,這些『人』定必有密切關係。」他的朋友就明白張志儉是在反諷,陰謀論是可以這樣的無稽。

身為教師聯會主席及中學通識科老師的許承恩,認為要讓學生了解傳媒生態,首先就要知道不同傳媒的背景,如屬於哪個集團,針對的讀者群等。當學生知道這些關連後,便估計得到報章的取態。「我亦會搜尋報章的社評,分析不同報章的立場。」

2I2E的選材準則

對於媒體的失實報道,許承恩會提醒學生一些傳媒的基本概念,如應該編輯自主、擁有第四權(制衡政府)、不該有的自我審查等等。當然,許承恩亦會讓同學知道傳媒的優秀報道,如跟進李旺陽事件。

許承恩也教導學生以「2I2E」(Importance, Interesting, Education, Entertainment) 來理解傳媒選擇新聞的準則,「例如有人出現婚外情時,在哪情況傳媒才會報道呢?若是特首有婚外情的話,傳媒一定會報道,因為有重要性(Importance);若出現婚外情是明星的話也會,因為大眾感到興趣(Interesting);傳媒也應該會報道校長的婚外情,因為涉及教育(Education);若只是普通人士的婚外情,但如果傳媒能發現當中一些娛樂性(Entertainment) 豐富的題材,也會放在報道中。」

Diaoyu與Senkaku

現在很多新聞,事實與意見不時互相交織,許承恩亦有察覺得到。「同學要留意資料佔報道的多少篇幅,但更要留意一些字眼背後的含義。如報道提及『基層』,背後可以理解為『淒慘』,但有時傳媒是想表達『奮鬥的一群』;又如『外國人』,究竟是否指『不是香港人』呢?同學就會發現通常這也是指白人,甚少會包括印巴籍人士。」有時用字不同,也可反映出報章背後的取態。「例如釣魚島爭議,《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報道並不是用Diaoyu,是使用Senkaku (尖閣列島)。」他認為報章有其報格,希望呈現其理念,故須要以批判角度來看報道,並與其他報章的觀點作出比較。

此外,傳媒報道的角度往往一面倒,故許承恩也會為學生提供另一個向度。「傳媒大多報道反對清拆菜園村的聲音,但其中可能有贊成的居民,即使是少數,他們的意見亦應受到重視;而國民教育科事件,我亦會向學生提出,並非所有人都希望全面撤科的。」

作為老師,究竟應抱著甚麼心態與學生討論傳媒報道呢?許承恩坦言老師並不會懂得所有事,加上他能夠找到的資料,學生亦可以找到,故不會以自己為中心。另外,他亦須要尊重學生不同的立場,展現一個可溝通、非辱罵的模式,也身教使用理據而非情緒去討論。「有時更要展示道德勇氣,敢於表達與主流不同的意見。」他總結,通識老師對不同意見的尊重,比全面的知識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