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由0開始

採訪及整理︰沈雅詩   |   明光社項目主任 (編輯及資源管理)
25/11/2010

面對社會性觀念愈開放,道德價值界線愈趨模糊的境況,家庭發展基金事工總監徐惠儀女士提醒家長,莫再把灌輸性教育的責任單單留給學校,父母必須親身參與其中。她又認為,打從幼兒時期,家長便要展開家庭性教育的工作,以幫助孩子從小建立一套正確的性知識和價值觀。

徐惠儀表示,對比上一代,現今家長對性教育的關注是多了,但若論重視程度,則依然不足夠。「如果以優先次序排列的話,性教育在家長心目中,可能會排得很低,他們重視的,始終是學科,甚至是興趣班;他們最擔心的,是子女的考試成績、能否入讀名校等問題,至於性教育嘛,有時間便教,沒時間便不教了。」

孩子性教育 影響一生

可是,家長有沒有想過,學業成績並非永恆,反而「性」這個課題,卻是伴隨子女一生的呢?徐惠儀說,性是與生俱來,跟我們的生活、生命分割不開。而性教育的範圍,除了包括狹義的身體成長變化與性行為,還有廣義的心性發展,包括性別角色的認定、人際關係的建立,諸如親子關係、交友、戀愛,以至婚姻等,當中又受一個人的價值觀和品格影響。由此可見,性教育涉獵的範圍相當廣泛,而性教育的重要性自然毋庸置疑。
 
究竟孩子何時才須要學習性知識呢?這是不少家長的疑問。徐惠儀的答案是︰「由誕下來的那一刻開始。」她指出,孩子出生以後,父母除了對他提供生活所需之外,最大的責任就是讓孩子對自己和這個世界有更多的認知,這可以先從教導他認識身體器官入手。「跟寶寶洗澡時,爸爸媽媽可以告訴他︰『這是你的手手、這是你的腳腳,讓我替你洗手手、洗腳腳,好嗎?』」如此,孩子漸漸地就能夠認識和分辨自己的身體器官,知道其功能,也學會清潔和保護;而孩子透過與父母親密溫馨的接觸,亦感受到愛與安全感,這是奠定他們日後人際關係的重要基石。
 
徐惠儀謂:「當幼童成長到兩、三歲時,家長便要開始幫助他們學習區分『男』、『女』的性別意識,讓他們明白男女生理結構不同,卻沒有好壞之分。而最重要的,是教導子女喜歡自己的性別。中國、西方,或者不同的宗教,對性別角色都有不同的演繹,加上時代的轉變,我們現在不會再規定女孩子一定要穿裙子、留長髮、打蝴蝶結,亦不會限定某些職業只有男士的份兒,女孩子不可作。我認為,這些男女角色觀念的轉變是可以接受的,但在一些重要議題上,尤其是牽涉道德價值的,例如同性戀、變性人婚姻等,家長如何看這些問題,將直接影響小朋友的價值觀,所以要很小心處理。」

內容與深度 配合需要

談到家庭性教育的內容和深度,徐惠儀相信,簡單直接的答案已經可以滿足孩童,太詳盡細緻的解釋有時反而使孩子更感困惑。另外,討論的範疇亦應該切合孩子的年齡、理解能力和實際需要,以免造成反效果。

舉例,美國主流性教育組織Sex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Council of the United States(SIECUS),設計了一套分齡的性教育大綱。根據大綱指引,出生到五歲的孩子,他們的性知識包括要知道甚麼是性交、性歡愉、自慰等。徐惠儀批評,這個教育大綱顯然是過了火位。

「我認為沒必要跟小朋友講性交、自慰等課題,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這些意識。即使有些時候,孩子很喜歡拿性器官出來把玩,絕大部份原因,是出於他們對身體的好奇,並在過程中經驗到舒服和愉悅的感覺。但這些感覺,與成年人自慰伴隨而來的性興奮是不同的。」她續說,與其跟孩子討論自慰,不如教他們要保護自己的性器官,既是個人衛生,也是尊重自己、尊重別人的行為。

灌輸價值觀 家長有責

反觀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為學前教育至高中生編訂的《學校性教育指引》,徐惠儀稱,就內容而言,整體是合乎中道的,惟最大問題是,課程過分強調中立的原則,並沒有指示學生應有的立場。

「現在學校的性教育,就等於有媽媽同一時間擺放十幾種食物在桌上,然後逐一向小朋友解釋每種食物的味道,雖則當中有山埃,但她亦只會陳述山埃的特性,吃或不吃,由小朋友自行決定,媽媽不會作出干預。試問這樣可行嗎?」

徐惠儀重申,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孩子要攫取資料和知識並不困難,他們最需要的,反而是有人從旁協助他們建立思辨能力、分析能力,而這個責任,父母是責無旁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