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好好教

——校內推動性教育經驗分享
灌秀雲   |   灌秀雲老師:現任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中文科老師,助理輔導主任。有多年從事性教育工作經驗,曾任融洽教育主任。
29/10/2019

整理及撰文:馬迅榮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  引言

在香港社會裡,不只在街上有不同年紀的情侶在親熱,在各種電視節目、電視劇集、電影中,都有賣弄女性身體、模糊男女界線,取笑女性身材的成份。這些節目往往在黃金時段播放,家人一邊看電視一邊吃晚飯,不分男女老少。連成年人較少接觸的動畫、漫畫都有不少色情元素,或以BL(Boys’ Love,男男之間的愛情故事)為題材。

無可否認,社會風氣也是一種性教育,年輕人已經愈來愈大膽。即使學生在學校向老師表示不認同一些親熱行為,但可能與老師熟絡之後,他們就會坦白說覺得沒有所謂,因為很多人都這樣做,電影和電視裡很多明星藝人都是這樣,他們只是「做自己」(按自己的意願來生活)。他們覺得拍拖的時候,只要有衝動,即使在公眾場所摟摟抱抱,也沒關係。到了那個時候老師才會驚覺,原來學生對兩性的界線很模糊,因此身為老師,是有責任去推行性教育的。

 

2.  性教育教案

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是一所有基督教背景的津貼中學,校內任教的老師都是基督徒,大家在一些議題上,例如婚前性行為、同居等看法或許大致相同,但當老師仔細討論下去,就會發現其實大家仍然會有不同的意見。例如拍拖的界線在哪裡,不同年紀的老師也會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相同。再加上學校內有不同級別的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情況都不同,他們的問題亦需要不同的方法來處理。

因此,主力推行性教育的輔導組老師會在校務會議中,傳遞校方的看法和立場,也會提出一些個案。輔導組老師亦要預備好一套教案以供同事使用。一般來說,如果校內同工的看法不同,無論教案有多出色,都無法得到其他老師的支持。因此最好還是與校內同工多作交流,讓大家明白學校的立場,避免嚴重的分歧。這需要老師們經過多年的摸索,才能設計出適合自己學校的教案。

 

3.  性教育內容和方向

性教育很容易被人誤會為性交教育,認為它只牽涉兩個人的事。其實,更準確地說,性教育的內容應該是關於兩性的相處。因為異性的關係,可以同時指向沒有戀愛的朋友關係。如果異性之間只是普通朋友關係,如何相處才算合宜?如果和異性關係曖昧,怎樣確定二人之間是否存在誤會,還是二人真的有發展成為情侶的空間?如果進入談戀愛的階段,可以去甚麼地方、有甚麼應該做、甚麼不應該做?還有彼此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等,其實這些都是涉及性教育的範疇。

更深入一點的說,性教育就是要教導同學要懂得愛自己;而如果要愛自己,就需要認識和了解自己。如果同學能夠好好認識、了解自己,既可以成為一個「筍盤」(理想對象)、有好的package(包裝),亦能在將來為他們的另一半,好好裝備自己。

另外,除了強調界線、貞潔,以及性是一件美好的事,性教育也希望教導同學在結婚之前,好好保護、愛惜自己身體,將最好的留給丈夫或妻子。現在的青少年可能見到家人或社會的離婚率偏高,於是普遍對婚姻失去信心。因此老師們也希望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對於婚姻的憧憬。

 

3.1 性教育主題的設定

在過去10多年,在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裡,老師們在學校舉辦的性教育的主題活動,內容包括自我形象、男女界線、戀愛過程的探討、負責任的戀愛和婚姻觀、貞潔觀念、認識傳媒渲染下的愛情觀、「o靚模」、[1] 援交、同性戀等。(圖一)

明光社

每個學年輔導組的老師都會花盡心思去設定性教育主題和籌辦活動,但同學的反應往往不是很投入。老師們曾問同學的意見,原來他們覺得悶,因為內容來來去去都是講界線、貞潔、不要拍拖等。老師也會為此感到氣餒,因為他們花了很多心血,但反應卻未如理想。

2013至2014學年是一個轉捩點。那一年老師們開會,商量性教育主題,當時有老師提出可以考慮以性傾向歧視條例作為主要內容,後來老師們認為學校裡沒有相關情況,也沒有學生對性別感到混淆或有同性戀傾向,怕同學會因而覺得沉悶,於是打算改為其他題目。可是,當有老師私下問同學對於同性戀的看法時,才發現同學的反應有別於預期。同學表示在學校裡除了上聖經科以外,根本無人和他們討論同性戀的議題,同學可能對同性戀都充滿疑問:它是天生還是後天的,直的可以變攣(由異性戀變同性戀),攣的可以變直嗎(由同性戀變異性戀)?同學對這個話題感到興趣,想認識多一點,老師們亦認為有不少問題值得討論;不過因為題目敏感,於是在校長批准之後,才以性傾向作為性教育主題。

總結該次的經驗,老師們發現學校的性教育模式,需要轉變,要跟上時代的節奏,了解學生感興趣的題目。此外,由於校內每位老師都是信徒,同學會覺得老師有既定的立場,於是他們會預計到老師會說甚麼,如老師總是說不可以談戀愛之類的話,令他們覺得沉悶。老師們明白縱使自己有既定的立場,但他們要學習忍耐,避免直接教導和令學生有說教的感覺。老師們又需要透過不同的方法,引導他們思考。

到了2015至2016學年,老師們邀請同學成為輔導大使(原本叫性教育大使,但因為令同學尷尬,所以改名為輔導大使)。身為輔導大使的同學要先參加一些性教育講座,打好基礎,然後他們就會開始幫助老師收集同學的意見,或者由他們自行討論,發掘普遍同學感興趣的性教育主題。後來輔導大使向老師報告,「娘娘收兵」是當時的流行話題(「娘娘收兵」泛指女性利用想追求她的男性,為她做事)。老師不知道甚麼是「收兵」,更不知道它是同學間的熱門話題。後來,老師們證實了它除了是同學間的熱門話題之外,更發現學校裡有「娘娘收兵」的情況,於是便決定在那一年,以「收兵」作為性教育主題。

而2018至2019學年的主題是網上情緣,最初老師們的想法是在新聞報道中有很多中年男女,在網上被人騙情騙財,於是便請輔導大使去收集一下同學意見。一問才知,原來同學平日在Instagram上傳圖片、儲like(收集讚好回應)、結識朋友,他們很少遭人在網上騙財。反而老師發現,同學會透過社交媒體認識新朋友,如有剛升上中一的女同學,在入學前已透過社交媒體認識校內的學生,學期開始時有女生已經被同學「重重包圍」。老師們見到才明白,學生圈子的「網上情緣」完全是另一回事。

       

3.2 全年活動簡介

現時學校會透過幾個活動推行性教育:班主任課、週會、邀請護苗基金到校教導同學有關防止性侵犯的知識、性在有理週(每年學校的性教育主題活動),而以上活動會分佈在三個學期舉行,詳情見下:

第一學期:新學年指導日班主任課、中一至中六級班主任課
第二學期:初中、高中級別的週會
第三學期:中二級護苗教育(教育課程及跟進課程)、性在有理週

 

3.2.1 新學年指導日班主任課

新學年指導日,班主任會跟中一至中三的同學講同學相處之道,時間約20分鐘。至於高中,因為同學已經聽過有關內容,所以不必重複。班主任課的主要內容有五方面:

1) 校規指引
2) 同學間的界線指引
3) 何謂性騷擾?
4) 性騷擾的例子
5) 杜絕性騷擾的七大原則

老師會向同學解釋校規指引,同學應該以禮相待,如果有不合宜的事,校方將會嚴正處理,如有需要可能會作出相應懲罰。老師希望同學不要輕視有關教導,或者以為老師在說笑。

至於同學間的界線,老師發現有時初中的同學會做出一些不合宜的行為,如男同學小息時喜歡「猴子偷桃」(攻擊男生下體),而女同學也會拍打其他女生的胸部和臀部。有時同學之間又會有一些過份親密行為,例如喝同一支水、互相餵食,或者同學之間雖然不是情侶卻互相以「老公」、「老婆」來稱呼對方,同性別的同學甚至異性之間會出現同學坐在對方大腿上的情況。雖然有關情況並不普遍,但老師仍會提醒同學,不論在言語、行為和態度上,這都是不合宜的。如同學表示對方不介意,老師會提醒他們問題並不只是關乎他們自己。老師會指出即使在學校裡同學不介意,但像是拍打敏感部位這類行為,出到社會就是性騷擾。同學應該要認識性騷擾和《性別歧視條例》,要學會保護自己,同時也不要騷擾別人。

 

3.2.2 中一至中六級班主任課

同學在班主任課中,會按不同級別接觸不同範疇的內容,以貼近同學的需要。例如中六學生快將離開中學,進入大學。迎新營(orientation camp,俗稱OCamp)和宿舍生活都充滿試探,他們也有可能面對同居,或近年出現的「走婚」等情況(「走婚」是指情侶間在一星期裡,有幾日同住在男方的家,有幾日則同住在女方的家),老師希望同學能為此作好準備。其他級別同學會接觸的內容如下:

中一級:人際關係
異性相處:性別差異、社交距離、兩性尊重

中二級:社會與文化
傳媒中的性觀念:傳媒的影響、色情文化、兩性關係

中三級:人際關係
愛情、友情:二者的分別、社交技巧

中四級:人際關係
戀愛教育(一):拍拖的決定、對象的選擇、戀愛的態度

中五級:人際關係
戀愛教育(二):負責任的戀愛、如何拍拖、如何分手

中六級:婚姻與家庭
婚姻教育:同居關係、同性戀關係(與聖經科合作)

課堂由班主任負責,輔導組老師會事先預備好教案、短片和簡報等材料(每年更新當中的歌曲、新聞、數據)。上課前一個星期,老師們會開會,輔導組老師會提出有關重點。由於課堂只有45分鐘,所以輔導組老師會盡量請其他老師看看教案,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及早提出,務求令到班主任進入課室前就掌握到內容。

 

3.2.3初中、高中週會

有一些重要課題,老師會希望同學在六年的學校生涯裡,能有初步的認識,有關的主題包括:性騷擾、婚前性行為,婚姻與家庭、性病等,具體的分佈如下:

初中
人際關係:性騷擾、約會、愛和迷戀
社會與文化:真愛的態度、婚前性行為

高中
社會與文化:婚姻、家庭、同居關係
健康與行為:性疾病、愛滋病、未婚懷孕與墮胎

有時學校舉辦週會講座,會邀請一些機構的人士,擔任講員。老師在邀請講員到校時,需十分小心,因為即使機構與學校有相同的信仰背景,但講員本身的信仰開放程度,則可能因人而異。曾經有位講員在講座前先與老師作電話溝通,有關講座的主題是負責任的戀愛,但該位講員(社工)將負責任的戀愛理解為負責任的性行為,還打算在禮堂展示如何使用避孕套。老師聽後大感愕然,因為講座是給初中學生聽,根本不應鼓勵他們有性行為,更別說如何使用避孕套。老師惟有再三重申學校的立場,以及有甚麼內容在講座中不能說。可是到了週會當日,那位社工身穿露臍裝,露出腰肢,在台上對同學分享自己的想法。老師知道事情不妙,唯一的補救方法就是班主任在講座後,對同學作些補充說明。有關的情況提醒老師在選擇合作機構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3.2.4  中二級護苗教育(教育課程及跟進課程)
到了第三個學期,學校會邀請護苗基金的講員向中二級同學講解防止性侵犯的知識。教育課程的內容為短劇、互動環節等,時間約一個多小時。而在跟進課程中,該機構的社工會到班房和同學有較深入的互動交流,鞏固他們保護自己的意識。

 

3.2.5  性在有理週
由於校方希望在比較開放的情況下,與學生傾談性教育議題,並提倡談情說愛除了講感覺和浪漫外,應有理性的一面,因此,老師將活動週命名為「性在有理週」。有關活動會鼓勵學生凡事要思前想後,三思而後行。活動會在第三學期舉行,為期五至六日,期間會進行多項活動:

1) 同學早會短劇、回應紙

每年9至10月,輔導組老師會定出該年的主題,在聖誕節時進行資料搜集,並在新年時預備好劇本。由於短劇的內容經過資料搜集,亦盡量貼近同學關心的話題,再加上演出的同學十分落力,所以短劇近年的反應亦算不錯。

短劇時間約三至四分鐘,最後會帶出一條問題,讓同學思考。例如曾推出的短劇內容是:女同學透過Instagram認識一位陌生人,對方是cosplayer(costume player,角色扮演者),女同學為了請對方替自己訂造衣服,就要決定是否按對方要求,發送看到樣子及只穿內衣的照片給對方。短劇之後,同學對問題的回應往往十分認真,也反映了正反雙方的看法,決定發相的同學覺得:「人與人之間不應存在隔膜」、「為達成目標是值得的」,而拒絕發相的同學則認為:「刪除好友關係,因為他不太能信任」、「封鎖、舉報一條龍(與有關人士絕交,並向社交媒體舉報他)」。

預備短劇時,老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 短劇內容不只是為了搞笑、吸引同學。搜集資料的功夫很重要,老師們會讀新聞、研究數據,收集硬件資料後,並用軟性方式表達。老師們也會問學生輔導員,在校內是否有類似的事情發生,以針對校內學生普遍的情況。但老師同時要避免影射,以免令同學覺得短劇在影射自己。
  • 要有賣點,吸引台下同學注意力,例如安排角色在台上談情、同學在台上操兵、同學穿婚紗等,讓模擬的場景具真實感。
  • 選角很重要。另外,如同學演一些具吸引力的角色,在演出前就要教導同學,演出後可能有異性接近,到時要如何應付。
  • 短劇開始前要提醒同學(及老師),演員只是投入角色,事前有充足排練,他們並不是在演自己。因為過去有同學演出奸角,有人批評他是在「做自己」,令他難過。
  • 要預備回應紙於短劇之後讓全校同學填寫,收集回應紙後,當日午飯時就由同學點算及抽出特別的答案,以便第二日老師在早會時使用。
  • 回應紙一定不可記名,而輔導組老師也提醒其他老師不可以翻閱或偷看學生的答案,讓學生放心填寫真實的答案,回應紙會由公文袋收集,過程盡量保障同學的私隱。同學能如實作答是重要的,例如有關同學在社交媒體結識異性,最初老師們以為同學是想拍拖,原來他們有部份是為了打機,亦有部份是為了交收貨品、或者「追星」(追蹤明星出沒地點)。

 

2) 老師早會分享

回應紙上設有一些簡單的問題供同學回答,有關的答案會成為數據。老師也會利用同學在回應紙上的回應和數據,在早會上作分享。雖然時間只有大概五分鐘,但是同學很喜歡聽老師的親身經歷。這些分享並不長,但內容有時卻可以進到同學的心裡。

當老師閱讀回應紙的數據時,也要很小心。曾經有一次學生演出的短劇內容關於同性戀,在劇中有一個外表男性化的女同學對另一個女同學展開追求,回應紙的問題就問同學:「是否一定要和異性拍拖?」收集回來的結果是,有300多個同學(即超過校內一半的同學)覺得不一定要和異性拍拖。老師們都大吃一驚,還以同學的觀念變得開放。有同學在回應中指:戀愛自由,不需要拘泥男女;兩情相悅就得,戀愛拍拖是自由的事;性傾向由自己決定,每個人都有選擇權等等。到了第二天,短劇後又有另一個問題問同學:「如果你有同性的追求者,你會否接受?」結果是大部份同學都表示不會接受,數字亦屬老師們預期的。這兩條問題的結果反映同學的想法:「別人有權選擇,但我不接受同性戀。」因此,老師分析答案和數據時,亦要十分小心。此外,老師亦要避免用指責的態度回應同學的答案。

 

3) 展板

用回應紙收集了同學的答案之後,老師會安排輔導大使在午飯時間統計數據,稍後在展板上列出數字。而除了學生提供的答案,老師還會在展板張貼其他相關的資料,讓同學可以進一步了解有關課題。另外,老師也會設計一些問題讓他們作答。

如果單單列出數字和資料,即使展板放在當眼位置,對同學來說還是毫不吸引,同學亦不會有意欲回應上面的問題。因此,老師會吩咐輔導大使先邀請朋友在展板上回答幾條問題,同學們見到展板上已有其他人的答案,就會較為願意作答。而老師們還會預備一些小遊戲與同學互動,如在展板上張貼不同國家的新聞,同學只要找出哪一則是假新聞,就可以換領禮物。總括而言,展板的內容再好,老師們也要想盡辦法吸引同學,令他們投入和關注。

 

4) 午間活動

性在有理週期間,除了有早會短劇及分享外,老師們也會善用中午的時間,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目的是吸引同學投入活動之中,並且有更深入的思考。有關活動可以讓老師和社工了解同學的愛情觀,也有機會和他們談論相關課題。另外,過去曾舉辦的攤位遊戲,如讓同學親身感受成為「娘娘」或「兵」感覺,他們需要按抽籤抽到的角色,完成一些任務。也有活動由老師或學生輔導員教同學化妝、分享心得,以此帶領同學思考是否要穿著性感才可以吸引異性,並教導他們要對美感有判斷,以及透過清潔整齊的外表,學習建立自己。

另外,老師們也會多運用不同媒介,幫助同學深化對課題的了解和思考,例如播放電影(並準備爆谷吸引同學前來觀賞)、舉辦書展、班際短片配音大賽、午間點唱、舊曲新詞創作比賽等。

在眾多活動中,其中一個很受同學歡迎的活動是老師婚照.對對碰活動:由校內老師提供婚照,再製作成橫幅掛在學校。之後提供婚照的老師會附上一句描述,如:「我們是中學同學」,「經歷了八年愛情長跑」、「我們都鍾意自拍」、「我老公常常跟我說最鍾意我」、「我願意陪他上山下海,將他的嗜好變成我的嗜好」等。同學有幾日時間配對句子和相片,當公佈答案時,同學們都十分緊張,很想知道結果。其實老師設計這個活動的原意是,因為演藝圈有些明星的戀愛、婚姻生活都較為混亂,與其讓他們成為學生的模範,不如善用老師的愛情故事作分享,去教導學生,讓他們認識健康的婚姻。

 

5) 週會

除了以上各項活動之外,老師們還會就該年的主題,預備兩次週會。

 

6) 注意要點

經過多年在學校推行性教育,期間同學的反應有時熱烈有時冷淡,老師們亦有很多的學習。以下的要點可以供大家參考。

  • 訂立主題有摸索期,而主題要貼近學生生活。
  • 開幕禮要先聲奪人,避免和其他校內的活動重疊。
  • 找尋學生喜歡的模式,要吸引他們。
  • 建立討論空間,引發師生自由討論氣氛。
  • 切忌單向的灌輸知識和說教。
  • 持理性開放態度,例如若有同學表明接受同性戀,老師亦要尊重同學的想法。
  • 及早支援同工,幫助他們掌握教材內容。

 

4. 結語

本文提出的經驗和活動,全部都是老師們在學校裡推動性教育的經驗之談。有關工作看似繁重,不過期間各位老師一起合作,還有學生輔導員、同學擔任的輔導大使幫助,令過程不致於太辛苦。

現今的香港社會,各個媒體鋪天蓋地向青少年灌輸界線模糊的價值觀,令他們在不知不覺間接受和跟隨。盼望老師們在學校所做有關性教育的工作可以細水長流,縱使學生不會記得所有內容,但希望在他們在人生作出重要的決定時刻,可以記起在性教育課中曾聽過的一句話,或者一個畫面,幫助他們作出合適的決定。


 

[1] 「o靚模」是少女模特兒的俗稱,與傳統模特兒相比,她們或許未受過專業訓練,但不少都擁有甜美的樣子,她們會參加一些推廣活動,有的亦會推出相集以作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