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認同法的潘朵拉盒子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7/11/2015

當政治正確凌駕了客觀的事實,「阿媽係女人」亦並非必然。當男性擁有昂首闊步踏入女性更衣室的人權,不少女性的夢魘便伴隨著有美好包裝的反歧視口號降臨,霎時之間大家發現自己活在一個鹿馬難分的年代。男女、陰陽、雌雄,一些大家本來以為已是常識的自然現象,卻因為有一些罕有的例子而被改變。

一些有性別認同障礙或性別焦躁症的病人固然值得同情,但令這些病人感到舒服或被尊重的方法,是讓其他人明白他們的困難,避免不必要的冒犯,還是改變整個社會一些本來客觀的規則和界線,令特殊變為常態,為本來沒有障礙和焦躁的人製造障礙和焦躁呢?在照顧個別人士主觀感受的同時,社會上一些客觀的規則和界線又應否被尊重呢?

性解放運動的特點就是打破一些傳統及廣為社會人士接受的界線,對性、性別、婚姻和家庭重新定義,並以人權、自由為藉口,逼使其他人認同。而一些界線的改變,就像潘朵拉的盒子,一打開之後,後患無窮。要明白性別認同問題及其影響,一些界線的改變會有甚麼衝擊,立法會帶來甚麼改變,還是先停一停,看清楚,不少政治正確的訴求,可能並不一定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