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輸在起跑線」的背後推手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03/10/2013

近日有關幼稚園收生的新聞十分引人注目。就報道所見,不論是幼兒班(PN班)又或是幼稚園(K班)收生,多間學校門前都大排長龍。每每訪問家長,不少都表示要疲於奔命的「撲學校」,又說有關學校收生很少。結果一些幼稚園門前出現近千人的人龍,為的是取得一張報名表,爭奪僅有的數十個學位的「資格」;而且家長們往住要付幾十至幾百元的報名費。
 
細心閱讀內文,讀者不難發現家長往往不止在一間學校排隊。教育界人士強調小朋友一定有學校收,不會出現「有人無書讀」的情況。然而,在報章雜誌上見到的全都是家長半夜開始排隊的相片。在「有圖有真相」的香港傳媒生態中,有相,便自然會配有突出報道重點的標題和說明;於是圖片往往先入為主,自然產生一種「好多人去爭學校」的觀感。
 
當第一、二宗大排長龍的新聞出街後,你不難發現往後即使一些幼稚園其實非常平凡普通,但仍然會有大批家長排隊,希望得到一張報名表;而那些家長的回應又不外乎是「無辦法,學位好緊張,我擔心個仔無書讀」等陳腔濫調。可要留意的是事實上學位是足夠的,但因為報道的圖片及排版設計而在社會上產生另一個效果。
 
有人會質疑,傳媒是否又在誇大渲染,但同時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當我們明明知道傳媒在誇大渲染時,我們也要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閱讀策略,以及計劃閱讀後相應的行動。
 
如果傳媒清清楚楚地在內文中告訴我們,如此排隊是沒必要,我們就要討論出現排隊的各種可能原因:是學校過分嚴格限制派表和收表時間、沒有善用資訊科技,甚至故意用這些手段產生「排隊效應」增加自己的知名度?還是有其他原因?
 
排隊現象的出現,讀者除了要學習思考事情背後的運作過程,更要反思以及調節自己的心態。當很多人都因為傳媒報道而產生過大的非理性反應時,以下問題十分值得各位反思:我們身處的是一個怎樣的城巿?我們要怎樣提升個人質素,以減少受到傳媒這些渲染的報道影響,從而做個更能客觀公正討論社會議題的巿民?更重要的是我們會否「一面鬧、一面附和」,成為一些畸形的社會現象背後的真正推手?
 

曾經刊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