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有突然變天的一票

──李彭廣論漸變中見證兩地民主
採訪及整理: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政策研究)
27/08/2008

「只是若然我們做得好,有一天,當他們決定選擇走民主這一途,我們的經驗就可以作為內地的借鑒,讓他們別走太多冤枉路。」李彭廣認為,若論中港政制發展的互動,我們的一票之所以仍然重要,乃是在此。

「任何地區的民主進程,都是基於該地的本土發展──要當地人民接受和認同這樣的發展、認為這樣發展最好,政制的更變才會發生。」香港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廣博士指出,香港的民主發展不足以影響國內的民主進程,充其量只能作一個現成的小示範,但不見得就人微言輕。

政制發展強差人意 特區管治欲改無從

「特區政府處於弱勢的領導,行政長官不能是政黨成員,但卻要取得良好的行政立法關係,並獲得市民的支持。唯現實是:這做成了無論是立法會選舉、政黨發展,以及智庫發展等,都強差人意。」李認為,政制發展未臻完善,成為施政的瓶頸。
 
「政府想改善本港長期依賴買賣土地的財政情況,於是意欲開徵銷售稅,只是到議會時又是『個個不同意』,最終無法貫徹改革方向。」李彭廣強調,這並非說由政府所提的都一定是好,但當議會已經政黨林立,政制發展卻無法回應時,政府只能長期周旋於施政的困局裡。

特區重視民望升跌 短線操作福禍難料

面對高通脹和早前聘任副局長和政治助理等事件影響,政策如「為防禽流感12日內雞販自選『活雞日日清』或『交牌』」,以及「答問大會緊急宣佈10項共110億『紓解民困』措施」都紛紛出籠,以證明政府依然強政厲治,這些均被李稱為特區的「短線操作」,以挽頹局。
 
「非常時期自有非常做法,事實上『短線操作』每是最有效運用資源,大部份市民每因即時受惠而反響不大,現立法會選舉在即,政府急於緩和社會氣氛實可理解。」但李也指出,「派米」是否有違本港的理財哲學和有利於長遠的發展,每為只急於提升民望的政府所忽略。
選賢與能乃政治夢 和平易位是現實計
 
經歷多次選舉的洗禮,相比起「選賢與能」,今日候選人在選舉期內的激烈辯論甚至互相抹黑,港人更體驗民主制度的實際運作。「以往港人對民主的概念,傾向於與『善』和『道德』掛鉤,今日應該更明白,其實民主只是眾多政治制度中,其中一個權力分配的機制。」
 
李彭廣表示,具體的政治發展,即如社會加不加稅,民主制度中「集體決定」的力量,都可以為整體社會的發展方向作出權威性的取態。「香港在英治年代,把政治行政化,公務員被描繪成無政黨背景才能公正處事,政治參與被『妖魔化』,令市民對政治的認知有所偏差。」

投一票未必定輸贏 獲支持卻能留發展

「比方說,在一個30萬選民的選區,如果競選雙方票數是15萬對15萬,你那一票就不小;但如果雙方票數是13萬對17萬,你那一票就顯得小了點。」李認為,純粹計算自己一票的影響力,的確有時會令選民自覺無關重要,某些西方國家甚至因此而導致投票率下降。
 
「但若選民純粹以『表達立場』作為投票的目的,那這一票無論輸贏,都能成為選舉投票的原動力。」李以歐洲為例,有時就是「明輸都有人投」,當年綠黨就是因此得到延續。今天,在「反璞歸真」的生活型態不斷獲得支持下,造就了綠黨的成功,可見大氣候有時也得蘊釀。
新思維無懼入憲制 無人才特首怎施政
 
「能有具備新思維的人加入政府,總是一件好事,否則建制就成了社會的絕對聲音。」李彭廣認為,建制要具開放性,以容納人才。「就如美國國務卿賴斯,本身就是俄國專家,她的任命正是對應了美國需要落實有效的對俄政策。」政府循不同途徑吸納專才,有利實質運作。
 
當然,地區人才透過不同途徑加入建制,協助並嘗試完善政府的運作,其中進退,也需要擁有良好的判斷力。李笑言:「人才入了憲制,未必事事順意,即如政府納了人才,也不能再依然固我──若尋得人才只為『撐場』,完全優化不到整體施政,那特首用來幹嘛?」

選舉在即,環顧形勢,選民可選的還是那幾個政黨。「若你沒有100%的心儀人選,那就投票給80%的那個吧!免得連你心想的80%也欠支持!」李彭廣始終認為,社會要向前行,諸如「革命」等的劇變形式,實在破壞太大,而「民主」確是現時可見,能讓社會慢慢自我完善的歷代智慧──履行投票權,正是同心建設家園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