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好好戀愛的靠山

陳龍超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流行文化)
15/01/2007

每逢聖誕新年等大時大節,均是少女未婚懷孕/發生婚前性行為的高峰期,雖然某些傳媒會循例呼籲年青人出席派對時要小心,避免醉酒/被落藥以致「出事」,但情況會否因而得到改善則成疑,因節日只是「出事」的催化劑,性觀念才是問題的癥結!香港青年協會訪問了一百零五名十至二十歲邊緣少女,發現近半受訪者發生首次性行為是因應男方要求,其次才是好奇心及受氣氛影響,而少女不懂拒絕的原因主要是怕被男友嫌棄或怕中斷關係而失去對方。[1]究竟現今少女是否懂得在戀愛上定下親熱底線呢?不過問題可能不再在於是否「懂得」,而是「敢與不敢」。

戀愛方式日益自我    「真愛」欠奉

香港離婚率高企,竟達40%[2],不少女孩子在安全感欠奉的成長環境下,總憧憬建立一段非同原生父母般的長久感情關係,為免失去愛人,她們不自覺/不情願地為愛情豁出所有,卻換來的或許是一次復一次的失望,為求盡快忘記背後,「極速」開始新感情漸成平常事。
 
如果我們相信失戀是一種心靈傷痛,因痛在心上,需要時間被醫治和康復,那麼「極速」開始另一段感情只是將傷口封住,達掩耳盜鈴之效而已,這可能與香港人習慣短視,病態追求效率,少理會長遠後果有關,採用如斯方法「療傷」,究竟會有何影響呢?
 
從動機而言,找愛人的目的只是「自我麻醉」,故選擇愛人的準則多不從性格、志向或價值觀入手,只求「就手」。試想像這樣子開始的感情有多少能開花結果呢?可恨這惡性循環還會持續下去,戀愛不再雙向(為己也為愛人),變種成一種自私行為,只為「解痛」。那對另一邊廂的愛人又是否公平呢?久而久之,戀愛變得「無將來」,成為了「極為自我」的活動,只追求一刻歡愉,換取被愛的「幻覺」。這樣多少年青人還會相信「真愛」呢?但諷刺地他們心底卻渴望著真愛,只是不信自己會是箇中幸運兒罷了。

時下現象    電影早有預告

今日現象其實在一齣十多年前的美國電影「90男歡女愛」(When Harry met Sally)早有預告,此片編劇Nora Ephron一矢中的透過男女主角呈現現今戀愛的眾生相,片中不獨賣浪漫,藉故事還原戀愛中的苦甜無奈,它實不只是一齣愛情電影,定位為討論時下愛情觀會更為合宜,主角雙方經歷過愛情重傷,面對失戀的傷痛,編劇有深刻著墨,易令「滄海人」共鳴,戀愛失敗經驗令主角對尋找真愛產生迷茫,能否重新上路存疑,故兩位主角開展了一段似戀非戀的感情關係。而筆者在本社12月份舉行的「遊走光影間--電影研習小組」中與組員藉此齣電影內容進行討論,不少參與者對戲中人經驗大表同感,可見基督徒與非信徒本活在同一天空下,思想文化相互影響。

不流於唱好「真愛」

「破損」的家庭衍生出「受傷」的下一代,之後他們又彼此傷害...面對如斯「流行」的可悲現象,還相信「真愛」的我們可以為新生代作甚麼呢?如何教導他們在戀愛上可以由衷地發乎情,止乎禮呢?既然傷害由家庭開始,醫治也應從家庭出發,鼓勵大家好好審視自己的家庭–「真愛指數」在家庭中是持續下滑還是穩步上揚?盼望你我在新一年指數能日日牛市,而不流於只是唱好「真愛」!

 

 
(宣傳)
遊走光影間--電影研習小組    第八回
找住真愛!但找得住嗎?
討論電影:    《情書   Love Letter》
導演:岩井俊二       演員:中山美穗
 
女主角千山萬水尋找所愛,感動而不流於煽情,淡淡然的氣氛卻令你我神往,勾起初戀感覺的陣陣回憶,戀愛談多了,究竟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退步呢?
 
日期:    07年2月13日(星期二)
時間:    晚上7:30-9:30
地點: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教育資源中心
(荔枝角長沙灣廣場2 期502室)
費用:    全免
 
講員:    陳龍超先生     (AM730影評人、紀錄片導演)
報名:    27684204(鄧小姐洽)或登入本社網址http://www.truth-light.org.hk作網上報名
 
歡迎到研習小組blog上發表對不同電影的意見
http://hk.myblog.yahoo.com/movie.group

 
[1]明報(2006) “邊緣少女10歲嚐禁果近半受訪者16歲失身”,12月19日。
[2]明報(2006)“婚姻保險你買左未?”,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