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與個人私隱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7/09/2015

隨著數碼化及資訊科技發展迅速,我們可以隨時隨地上網進行各種活動,無論是瀏覽資訊,又或是安裝免費好玩的手機應用程式,與在面書玩一些要先分享朋友名單的心理遊戲;申請優惠積分卡或會員卡所提供個人資料及購物記錄,甚至大家到購物商場使用免費Wi-Fi,也可能將可窺探個人資料門戶大開。那些服務及優惠供應者極可能在積極收集及儲存任何有關我們個人私隱的資料數據,並分析這些大數據。

大數據分析會較注重相互關係,用以發掘人與事物間互動的模式,以及識別其中的趨勢,例如: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的瀏覽習慣及停留時間;不同年齡層的消費模式、他們感興趣的遊戲與貨品、購買次數及在商場店舖停留時間等。這些資料可以極精細,其量又可以極大,資料收集者並能作出對個人或所有被收集人士的整體分析。

人們相信,大數據可以帶來龐大的效益,因為公司可以利用這些數據進行高效率的分析。其目的可能只是為改善其服務及市場策劃的參考資料;但亦可能是針對某一批目標群,甚至是為個人提供合其心意的市場推廣策略。但是從私隱及資料保障的角度來看,卻可能有潛在的負面影響。

近來有一間保險公司創出了一個新的市場策略,為每位參與計劃的人士提供智能運動手帶及計劃手機應用程式,記錄投保人半年或一年的每日步數步距、卡路里消耗、睡眠質素等,有關記錄會傳送給保險公司作分析,再轉換為保費折扣。對於愛運動或自問生活作息良好的朋友來說,可能覺得是件好事,做運動及維持健康生活之餘又可於保費作折扣。而事情的另一面卻是參與者為了保費折扣,自願將個人數據奉上給保險公司。這些個人資料會被保險公司長期及詳細地記下,他們會怎樣使用資料?他們會否將資料用作其他的分析項目,然後單憑那些分析為投保人判斷?不過,這又是否對投保人公平和恰當?當中又會否錯誤標籤個別人士?我們建議投保人在簽約前查問清楚,因為宣傳單張中並沒有列明保險公司將如何使用所得資料,亦不知資料會否對該個別投保人的紀錄造成長遠的影響。

當我們在接受一些優惠或好處時,我們可能輕視了私隱對我們或我們朋友的重要性。可曾想過,當我們在運用已登記了個人資料的優惠卡時,我們有否意識到已將觀察自己消費習慣的權力給予商家?每當我們在社交媒體玩網絡心理遊戲時,又有否留意其實我們已向遊戲公司「贈送」自己的朋友名單及私隱?

請定時提醒一下自己:世上豈常有免費午餐?
 

曾經刊載於: 

《成報》 17/9/2015

關注範疇: 
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