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像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6/06/2011

港澳辦主任王光亞來港與青年對話,特別提及國民教育,而要教近代史,他認為相對過去200年,中國近60年,應該說是中國最成功、最輝煌的時代。

不過,回到香港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諮詢文件,就會發現所謂的「國民教育」,也非王光亞所指的那回事。如細心看,文件中絕口未提「共產黨」三個字,甚至連中國的政治架構,王光亞口中甚麼「共產黨作為多黨合作制的領導者」,也未見提及。即或到了中四至中六,也只認識國家的當代發展重要成就,例如:經濟、外交、科技等,不知何故,獨不提政治的發展。這樣令人不禁聯想到,這是不是為了令老師毋須談及共產黨歷史;文革、六四等敏感的政治事件而故意抽走如此重要的內容?

於是國情的篇幅,就是認識中國的山山水水,了解中華建築、文學、音樂、藝術等文化,實踐仁愛、孝道、誠信、儉樸等美德。這些東西,不就是末代高考「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內容嗎?另一些講述關於中國近代歷史的,本來不就是「中國歷史」科的內容嗎?現在將之「炒雜燴」在一科,加入大量所謂「愛國」內容,既將原本的科目拆得肢離破碎,又未能讓同學建立正確的國家和國民觀念,如此還能算是優質的「國民教育」嗎?

更可怕的事,是論及德育的篇幅在諮詢文件中根本不成比例地少,聲稱課程分為五個生活範疇,但國家範疇的學習目標就佔了整個學習目標超過四分之一的篇幅,其餘的部分,彷佛就是將無關痛癢的東西拼湊在一起。從德育的角度建立個人、家庭、社群和世界,坊間有大量的課程可以參考,也有大量的理論可以輔助撰寫教學目的,但諮詢文件偏偏欠奉。

培養德育,以安身立命;建立國民身份,讓下一代增強對香港和國家的歸屬感,本來無可厚非。回歸以來,不少老師在學校也努力為下一代建立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言教身教,論及國情時,既講經濟發展,也講貪腐、維權、豆腐渣工程,全方位培育青少年德育和國民身份,可是政府這份諮詢文件,將德育及國民教育成科,變成會評分的科目,大家追着指標,恐怕只會令老師施教時失去彈性,甚至令人懷疑想向學生洗腦,而學校又增加了大量繁瑣的行政工作。國民教育,真的要這樣實施嗎?

曾經刊載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