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有情?

──殯儀館之旅
採訪及整理: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編輯及政策研究)
18/09/2009

一齣日本電影《禮儀師之奏鳴曲》,讓港人對「生死」多了幾分思量。明光社電影小組趁三週年之際,除了邀得從心會社主席吳思源先生出席電影欣賞會外,也在七月下旬邀得九龍殯儀館董事總經理程廣寧博士及遺體化妝師楊佩佩女士,進行一次實地的殯儀館考察活動。

喪葬服務跨越禮儀

「早前一個三歲的孩子,在深水埗被一位精神病患者所害,就是在這裡出殯。孩子的媽媽對我說,用什麼儀式出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一輛三輪車燒給他,那是他的最愛……」程廣寧說當日那位女士哭著對他說了這些,他聽著也哭了。「個人認為以什麼儀式送別先人不是最重要,喪葬服務本身的意義已經跨越宗教禮儀。」

安祥即是「睡著了」

「會否感到害怕?對於這工作,我真的從來沒有害怕過,也許我是註定吃這一行的飯……」楊佩佩表示,當了廿八年遺體化妝師,工作的目標只有一個──讓化妝後的先人容貌安詳,好使家屬看見他們猶如「睡著了」,而不是他們臨終時的樣子。
 
「因為我實在做了多年,所以化起來比同行都快──安祥離世的,約十分鐘就可以,遇上特殊情況時間會長一點,如意外、自毀等。廿八年裡最長試過一小時四十五分鐘才成妝。」楊說定會盡量迎合家屬的要求,而得到家屬的稱讚就是最開心的時候。

生離也哭何況死別

 「道教認為人有『三魂七魄』,死後按著生前的際遇,『魂』各有去處。是以其喪禮強調『超渡』,以保死者之魂升格為神。」吳思源說,當部份人認為相關的禮儀較嘈吵時,其實要了解不同儀式背後的生死觀。
 
「基督教則認為人是由肉體及靈魂組成,但肉體會朽壞,只是靈魂暫居之處,死亡則是一個『睡了』的狀態,將來還會醒來進入永生。是以安息禮拜通常不會太悲傷。」只是人非草木,吳指出就是到機場送行也難免傷感,所以喪禮裡有哀傷實在難免。

「今次由電影欣賞到參觀殯儀館的活動,幾乎沒有作過什麼宣傳,卻在電郵消息一出之後已有八十多人報名,似乎公眾對此題目興趣甚濃!」吳笑言再辦的話,真的要到日本實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