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美德
生命倫理雙月刊 83期 (p.5)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The Virtues of the Table: How to Eat and Think)
作者: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
譯者:謝佩妏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商周出版
出版年份:2022年
「民以食為天」,食物不但給人飽腹之感,也能滿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少人為美食瘋狂,卻鮮有人深入思考食的哲學或當中帶來的倫理道德觀。另外,即使有人基於環保、信仰理由,或社會公平原則,提倡不殺生,或不光顧某些集團式餐廳及超市,但他們所堅持的理由或原則是否全面,經得起他人的提問?
一提起哲學思考,讀者很自然想到純粹運用頭腦上的理性邏輯與人辯論,然而,《吃的美德》作者提出的「飲食哲學」,正正不是用上述思想模式與大家交流,作者是邀請讀者和他來一場覓食之旅。透過作者走訪牧場及農莊,親歷農夫如何種植,畜牧業者與牲畜之間如何相處,他們如何看待或照顧「食材」,讀者不但擴闊了視野,也打破不少理所當然的想法,從而思考如何吃、喝,更重要的是人們應該如何選擇才能提升「生活品質」——成為一個有美德的人。例如素食者大多以善待動物為由,拒絕食用牠們,但當作者親眼看過牲畜如何被飼養,在屠場中牠們對死亡的反應,他體會到牲畜有別於人類,在他眼中,食用牲畜沒有問題,但問題是,人類沒有善待牠們,所以作者指出,若真的想要善待動物,應該關注動物的福利,牠們生前有否被善待,死亡是否來得痛快,而不是只專注於自己的餐盤中有沒有肉。作者認為「食用擁擠雞籠裡產下的雞蛋跟密集擠乳的牛奶,比食用人道飼養和屠宰的小牛肉更糟糕」。或許不少人不同意作者的論點,但這不妨礙我們學習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
不少人以為只有談論安樂死、貧窮、戰爭和氣候變遷等重大課題,才算是談論道德哲學,但作者分享到他曾和一位學者聊天,發現日常生活中的倫理問題其實也不能忽略,好的品格如禮貌、尊重和誠實便是從生活中的倫理思考及在實踐中慢慢地培養出來的,簡單如「食」,作者相信「通過食物,可以喚起人的道德自覺。」例如當人身處自助早餐的場景,除了吃飽外,他能否把食物打包,留待中午享用?他的行為是出於貪心?是不想浪費(知道餐廳會倒掉)?還是根本沒有想過此舉有問題?我們自己不參與,卻又如何看待把早餐打包的人?是認同,還是沒有了解他的動機便胡亂指責批評?光是一個自助早餐,便足以讓人上一堂倫理道德課。
這本附有食譜及作者對食物點評的哲學書,除了創意十足,也還原了哲學的真貌,誠如台灣華梵大學哲學系冀劍制教授在推薦序中所言:「他(作者)的著作告訴我們,哲學與生活永遠息息相關……『吃』,也可以是一個有深度、有趣味的思考。」
不必通過學習無聊的理論才算哲學思考;同理,倫理道德本來便是一種生命情操,最自然的方式便是透過日常生活去反思及實踐。
誠邀大家點擊以下連結,收看「其實你不用看完一本書:吃的美德」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