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過憂慮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1/04/2021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人活在世上,本來便會遇到各種讓人不樂見的困難和挑戰,很多人都懂得未雨綢繆,以防萬一,因為「人類天生便擁有思考及計劃未來事件的能力。『超前思考』意味著我們可以預測將來有可能發生的障礙或問題,並為我們提供計劃解決方案的機會。」[1] 孔子也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意思是指人們如果沒有深謀遠慮,就會馬上面臨憂患。[2] 換言之,人們「如果不作長遠打算,預防可能發生的事態變化,很快的眼前就會有憂患的事情發生。」[3] 孔子的說法不無道理,只是現今的世界變得更複雜,即使有好好計劃未來,無奈世事難以盡如人意,例如疫情之前,誰又會想到猶如鐵飯碗般的飛機師工作,也會有失去的一天。[4] 不明朗的大環境,難以確定的未來,不能再依靠過往任何的經驗去處理的狀況等,都容易讓人產生憂慮。[5]

大家對憂慮並不陌生,因為或多或少,人生中總會碰到「天氣不似預期」的狀況,當憂慮的情緒來襲,若然招架不住,人便會變得緊張、睡眠受影響、難以集中精神、不快樂、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神經性消化不良、胃潰瘍、心臟不適等……憂慮確實讓人不好受,被憂慮折磨過的人便明白它的殺傷力到底有多厲害。[6]

在1928 至 1962年間,美國的Evans Products Company有一段輝煌的時期,然而,這間公司的創辦人Edward S. Evans在他成立公司之前,卻差點因著憂慮而失去生命。朋友未能償還欠款給他,同時間,他存放金錢的銀行宣佈破產,Evans陷入了債務危機,高昂的還款數額壓得他透不過氣來,以致他無心進食、夜不能寐,之後雙腿更不能走路,只能痛苦地躺在床上。醫生診斷過後,Evans得知自己只剩下兩個星期的壽命,這完全拜他過於憂慮所賜,因著債務壓力,他除了憂慮還是憂慮。[7]

憂慮不能幫助人解決問題,相反,更會奪去人的健康,這令人更無法解決問題。1912年的諾貝爾獎得主Alexis Carrel曾說:「不懂得如何戰勝憂慮的商人會英年早逝。」昔日Gulf, Colorado and Santa Fe Hospital Association一位醫生O. F. Gober指出:「如果求醫的病人可以勝過恐懼和憂慮,當中七成人可以不藥而癒。」[8]

憂慮對人既然有如此強大的破壞力,為何仍有不少人難以自控地憂慮下去,與憂慮糾纏不清?除了未能確定未來,覺得自己掌握不到明天,也有可能基於人們在有意無意之間,對憂慮產生了錯誤的聯想:一、如果我擔心,當壞的情況出現時,我永遠不會感到驚訝;二、如果我擔心,會減少令人恐懼的結果出現;三、我擔心,表示我關心;四、擔心激勵了我;五、擔心可以幫助我解決問題。[9]

如何打破上述的迷思,勝過憂慮?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對處理憂慮或多或少有一定幫助:一、你預測會發生甚麼,實際發生的可能性是多少?二、不要只作最壞打算,也要想到最佳的狀況和最可能發生的情況;三、實際地計算一下預測了多少次最壞的打算,有多少之成真?四、如果發生最壞的情況,你將如何應對?五、審視一下,當你憂慮時,你失去甚麼?又得到甚麼?適當的憂慮讓人生出行動力,但過度的憂慮足以讓你「癱瘓」。[10] 認知行為治療大多教人如何分析預測實際的情況,然而,面對憂慮這種情緒,除了藉著分析情況,其實還可以通過其他分式來處理。有臨床心理學家指出:一、以靜觀默想來讓神經安靜;二、找出憂慮的源頭,讓人意識到人某個程度可以選擇不去憂慮;三、與其嘗試消除不確定,不如學習擁抱不確定的未來;四、選擇活在當下,默觀便是幫助人專注於當下的自己;五、憂慮是沒有用的,不如刻意地練習,接受所擔心的事有可能會發生。[11] 最後五點有關應對憂慮的方法,其實與《聖經》或基督宗教的教導有一些不謀而合的地方。

未來本應便是難以預測,人本來便無法掌握世事,只有神能掌管世事,定下萬事發生的時間表:「萬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踴躍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擁抱有時,避免擁抱有時;尋找有時,捨棄有時;保存有時,拋棄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講話有時;愛有時,恨有時;戰爭有時,和平有時。」(傳三1-8《新譯本》)。當神的時間表與人想像的時間表有出入,人往往會感到沮喪,[12] 甚或認為神已經「離地」,對世事不聞不問。

神並沒有對世事不聞不問,「他使萬事各按其時,成為美好;他又把永恆的意識放在人的心裡;雖然這樣,人還是不能察覺神自始至終的作為。」(傳三11《新譯本》)縱使在人眼中看為甚差的事情,傳道者卻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切的事情都在它最合適的時候發生[13] ——成為美好,只是人沒有能力察覺出來,連最有智慧的傳道者也無能為力(傳八17),與其嘗試消除不確定,倒不如學習擁抱掌管未來的神,對神存敬畏的心(傳三14),好讓自己可以在一切勞碌中自得其樂,好好享福(傳三12-13)。可以盡情地享受自己在勞碌中的所得的一切也不是必然的,這也是神的禮物(傳三13,八15)。[14]

憂慮既然於事無補,倒不如刻意地練習倚靠神,增強自己對神的信心,即使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仍能相信神會幫助自己跨越一切災害。詩人面對要殺害他的敵人(詩六十二3),仍然不動搖,因為他知道唯獨神是他的磐石、他的拯救、他的保障、他的榮耀、他的避難所(詩六十二6-7)。人可以如詩人一樣,對神有如此信心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能否真正信任,在於大家相處時有真實的情感交流,而當一方出現困難,請求另一方幫助時,對方有何反應,才能確知對方是否可信,學習倚靠神也是一樣。詩人邀請人們遇到問題時,可以「常常倚靠祂,在他面前傾心吐意」,因為神是人們的避難所(詩六十二8)。倚靠神之前,先從傾心吐意開始。

繃緊的神經如何才能得以放鬆?靜觀可以幫助人藉著專注呼吸,以接納和開放的態度來面對思想上、情感上,及身體上的種種感受,以達到身心靈健康。靜觀又可以專注自己的身體及內心,發掘自己的內心,這亦有助於人了解憂慮的根源。基督宗教也有靜觀,只是與其他宗教不同之處在於基督宗教以專注自己身體與呼吸開始,卻為了達到專注於神為目的。[15]

惟有人把眼目從讓人憂慮、恐懼的世事轉移到神身上,才能重獲平靜安穩。就如詩人身處危難當中,被敵人追殺至「乾旱、疲乏、無水之地」(詩六十三1《新譯本》),他的心靈枯竭也恍如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詩六十三1、9),經歷不到神的同在(詩六十三1)。[16] 詩人決心迫切地尋求神,回想在聖所中曾經仰望神,見過祂的能力和榮耀(詩六十三1-2《呂振中》)。縱然敵人仍在,當詩人在床上整夜懷念著神、沉思神,他的心就得以滿足,可以歡樂地讚美神(詩六十三5-6《呂振中》),甚至有信心神會處置他的仇敵(詩六十三8-11)。

說到底,選擇活在當下,不為明天憂慮時,其實才是解決問題之道。上面提到的Edward S. Evans,他的故事還未結束,醫生宣判他的壽命只餘下兩星期,這反而讓Evans鬆了一口氣,從那刻開始,他知道他毋須再「掙扎」或「憂慮」了,只需要立下遺囑及等待死亡的來臨。就在Evans放下憂慮的時候,神奇的事情就發生,過去數星期他都未能連續睡兩小時,突然間他卻如嬰兒般入睡,胃口得以恢復,疲勞漸漸消失,體重也慢慢增加。幾個星期之後,他可以撐著拐杖走路,六個星期之後,甚至能重回工作崗位。他之前一年可以賺取20,000美元,現在一星期只可以賺取30美元,但他學習到不再憂慮、不再為過去發生的事情感到遺憾、不再害怕未來,他決定集中他所有的時間、能量及熱情去售賣止輪塊(汽車停放時放車輪後的物品,防止車輛意外滑動,它是Evans當時銷售的貨品)。幾年後,他創辦了Evans Products Company,成為美國其中一位最積極進取的生意人。[17]

不單Evans學識了不要為明天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便夠了,過去不少名人都以此作為成功的秘訣。Sir William Osler是世界著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創辦人之一,當他還是蒙特利爾綜合醫院(Montreal General Hospital)醫科學生的時候,內心充滿著各式的憂慮,包括能否通過期終考試、如何建立專業,又可以如何謀生等,不過,當他看了歷史學家Thomas Carlyle所寫的一句說話,他深受這句話影響,這句話更幫助他成為他世代中的有名的醫生。Thomas Carlyle所寫的話就是:「我們的主要工作不是要看遠處隱約可見的事物,而是要做顯然地在眼前的事情。」[18]

42年之後,Osler向耶魯大學學生進行了一場演講,他分享到成功的秘訣便是活出「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人的救贖在於今天,不要再浪費精力為明天憂慮。他還力勸耶魯大學的學生以主禱文中的「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太六11)作為一天的開始。Osler口中的「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意思並不是不為明天努力,而是說當人全心全意地專注於今天,做好今天的工作,便是唯一可以預備明天的途徑。[19]

若大家有任何招架不住的負面情緒,除了尋求專業人士幫忙,不妨在神面前傾心吐意,以主禱文展開一天,並且多靜觀默想神及《聖經》的話語,尋求神的幫助,倚靠祂活在當下,不為明天憂慮。


[1] Matthew Whalley、Hardeep Kaur:《在全球性的不確定因素中過著憂慮和焦慮的生活》(Living with worry and anxiety amidst global uncertainty),Psychology Tools,2020年,網站:https://www.psychologytools.com/assets/covid-19/guide_to_living_with_worry_and_anxiety_amidst_global_uncertainty_tw.pdf,頁2。

[2] 葉權鋒:〈孔子: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每日頭條」,2017年9月21日。

[3]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index.html

[4] 〈香港國泰航空裁員8500人 旗下港龍航空結業成新冠疫情犧牲品〉,BBC News中文,2020年10月21,網站: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54626151

[5] 參Whalley、Kaur:《在全球性的不確定因素中過著憂慮和焦慮的生活》,頁3;Seth J. Gillihan,  “5 Reasons We Worry, and 5 Ways to Worry Less,” Psychology Today, October 7, 2016,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hink-act-be/201610/5-reasons-we-worry-and-5-ways-worry-less

[6] Gillihan, “5 Reasons We Worry, and 5 Ways to Worry Less,” ;Dale Carnegie, 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Start Living (Ghaziabad: Samaira Book Publishers, 2017).

[7] Carnegie, 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Start Living.

[8] 同上。

[9] 參Gillihan, “5 Reasons We Worry, and 5 Ways to Worry Less.”

[10] “Cognitive Therapy Techniques: 5 Steps to Stop Worrying,”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Los Angeles, https://cogbtherapy.com/cbt-blog/5-steps-to-stop-worrying.

[11] 參Gillihan, “5 Reasons We Worry, and 5 Ways to Worry Less.”

[12] 參Tremper Longman III, The Book of Ecclesiastes,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Grand Rapids: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111.

[13] Longman III, The Book of Ecclesiastes, 111; William P. Brown, Ecclesiastes, Interpretation, A Bible Commentary for Teaching and Preaching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11), 43.

[14] Longman III, The Book of Ecclesiastes, 122.

[15] 詳見吳慧華:〈基督宗教也有靜觀……我有話說〉,「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21年2月2日,網站:https://ethics.truth-light.org.hk/nt/article/基督宗教也有靜觀……我有話說

[16] James L. Mays, Psalms, Interpretation, A Bible Commentary for Teaching and Preaching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11), 217.

[17] Carnegie: 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start Living.

[18] 同上。

[19] 見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