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埋下賭博的種子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政策研究)
05/10/2007

不知道你有否想過,今日的本港大學生,除了有「碌爆卡」的情況外,賭博風氣也是十分嚴重。中文大學最新一項調查就發現,有3%的大學生屬病態賭徒,人數超過2,000人,較全港2.2%的比率還要高。明愛展晴中心督導主任鄧耀祖就指出,其實接受輔導的大學生部份在中學時期已開始賭博,只是升上大學後變本加厲而已。
 
據理工大學2001年的統計顯示,全港18歲以上人口的病態賭徒比率只有1.8%;中文大學在2005年(賭波合法化後)的同類研究則指出,病態賭徒佔總人口2.2%。對於目前大專生的病態賭徒比率高企在3%,有本身是病態賭徒的大專同學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真實的比率絕不止此數,因為易於透過信用卡借貸的關係,他們下的賭注往往比在職人士還要多。
 
負責這次調查的中大護理學院研究員余麗認為,部分寄宿生不受家人管束,在沒有家人勸導的情況下,耳濡目染,很容易就伴隨同輩朋友賭博去,令情況日趨嚴重。不過我們其實可以反問,大學生不是要有獨立思辨能力嗎?簡單問題一如「是否要去賭」亦受同伴影響,他們如何能有效分析盤根錯節、複雜的學術問題?這不是更令人憂慮嗎?
 
說到這裡,你可能不是太認同,因為今日我們的大學生絕不欠缺應付學科問題的能力:非但在學術界取得認同的人愈來愈多,我們的神童大學生也相繼出現,只是他們都混在事事講求經濟收益,「研究不如搵真銀」的大學氣氛裡:大學生「炒濃股」「碌爆卡」已非奇聞,今日只是多加一個「病態賭博」,實有跡可尋。
 
在經濟掛帥的城市大氣候裡面,我們的青少年不知不覺被社會薰陶,認為最好的理財方法就是以小博大,或是無本生利。成年人再不堅持為他們把關,大專生賭徒將會來自中學時期借人下注的賭博習慣,而他們有此習慣乃是源於小學時代曾多番享受賭博的快感──「博彩及獎券事務委員會」(簡稱「博獎會」)對馬會於開賽期間,開放馬主廂房給小朋友一事已實行超過一個月,多個團體投訴多時,博獎會卻置若罔聞,到現在連幾時開會討論亦未能定出日期,實在不負責任,令馬會順利在下一代埋下病態賭徒的種子。
 
 
 
 
 
參考文章:
1.       <2250大學生屬病態賭徒>,東方日報,2007年10月4日。
2.       <逾2000人淪病態輔導無以為繼大學生爛賭歪風政府闊佬懶理>,太陽報,2007年10月4日。
3.       <信用卡透支額大大學生賭得更狂>,太陽報,2007年10月4日。

關注範疇: 
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