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人類胚胎基因違倫理

吳庶忠博士   |   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客座教授
18/05/2015

中國科學家本年四月發表一份,在人類胚胎進行CRISPR/Cas9的修改人類遺傳基因科研報告。此科研的道德倫理問題在學界掀起很大反響。筆者在此希望讓讀者了解事情的嚴重性。

 

研究合乎道德嗎?

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UNESCO)通過的《世界人類基因組與人權宣言》第十一條「違背人的尊嚴的一些做法,如用克隆技術繁殖人的做法,是不能允許的。要求各國和各有關國際組織進行合作……採取各種必要的措施。」因此美國有關基因修改的研究暫時只在人類幹細胞進行,中國在人類胚胎進行修改生殖細胞系(germline)的研究,絕對違反了UNESCO的宣言。

即使研究所用的是通過體外受孕而製造,有問題將被棄置的胚胎,然而爭議是技術同樣可以應用在沒有問題及不會被棄置的胚胎中,那便意味著單純的遺傳過程可被修改。在可以篩選的過程下,嬰兒按父母的喜好受塑造,父母部分不「完美」的遺傳基因被修改或抽走,嬰兒的生命之源到底是父母還是科技?

科學家在報告末段提到醫學道德的考慮,因為研究為人類帶來永久性的影響。他們選取已被棄置的胚胎,並必須取得父母的同意才進行實驗。當生殖科技的步伐遠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像時,更要認真尋索合乎道德的平衡點。

研究最致命的問題是脫靶效應。研究員想通過修改hemoglobin beta(HBB)的基因,為遺傳性疾病地中海貧血症尋找根治方法,成功率只有百分之十四點三,同時卻修改了不在計畫中的hemoglobin delta(HBD)的基因。科學家指出錯誤修改基因的影響尚未清晰,甚至可能低估了當中的影響及風險,引致的潛在危險難以修復或還原,也可以是永久性的。

 

脫靶效應有危險

科學界權威刊物《自然》及《科學》都拒絕刊登報告,原因是研究本質已牽涉重要的倫理爭議,以有機會發展成人的人類胚胎進行研究,就是違反世界宣言和科研的倫理底線。學界已表明須具審慎的態度並放慢研究步伐,若非有高比率肯定研究的成功率,不宜貿然以人類胚胎作實驗。據聞另外四名中國科學家也在修改生殖細胞系,衍生的倫理問題逼在眉睫。美國學界今年已就基因研究的情況招聚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希望能商討一套指引,讓科學家在進行科研時能有清晰的界線。

早前有偷運內地孕婦血液到香港進行性別檢測的新聞,這個可在本港私營醫療機構進行的測試,令多少胎兒因不符合父母的期望而被打掉?如在科技發展與尊重生命中作出平衡是必須面對的事,有關當局宜盡早考慮,避免一些原意是好的科研被濫用。
 

曾經刊載於: 

《星島日報》 14/5/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