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先從選擇朋友談起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1/12/2021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你總共有多少位朋友?」、「你的朋友總共分成幾種?」、「你想與甚麼人做朋友?」

大家在思想這幾條問題之前,先為大家引述一段有趣的對話。一位未婚妻問及未婚夫總共有多少位朋友?她的未婚夫回答:「我不知道耶。有十個真的很要好的,十個還可以,二十幾個是沾上邊,算是點頭之交。學校同學剩幾個還在聯絡,還有幾個大學同學、幾個工作上認識的,這裡面搞不好有我某個前女友。有一兩個算借來偷來的,就是那種透過其他朋友認識的,再加上一兩個前室友。不過朋友不像以前那麼多,這點倒是肯定」。未婚夫反問未婚妻:「朋友總共分成幾種?」她回答:「喔,一大堆啊。首先有你不喜歡的朋友,我有一堆這種的。再來,有的朋友你的確喜歡,但懶得約他們見面。還有一種朋友你非常喜歡,但實在受不了他們的另一半。有些只是習慣了,擺脫不掉。然後還有一種是,你跟他們當朋友不是因為喜歡他們,而是因為他們很帥、很漂亮或很受歡迎,跟他們當朋友感覺滿酷的——炫耀用的朋友……然後還有一起運動的朋友。有順勢結交的朋友,通常是職場上的朋友;有同情的朋友,你跟他們往來只是因為可憐他們;有的人只是點頭之交,給他們當朋友的試用期。還有——」未婚妻還未說完,她的未婚夫實在受不了,決然打斷了她。[1] 或許,你可以代替她說下去:一直給你「like」的朋友、極速回覆你留言的朋友……

上述的對話並不是來自專家的分類,但這幽默的對話或許能夠引發大家思想一下「你總共有多少位朋友?」、「朋友總共分成幾種?」、甚至「你會與甚麼人做朋友?」朋友本來便是一個概括性名詞,社會科學家把朋友的類型分得很精細,朋友中可以有酒肉朋友、讓人沮喪的朋友、危險的朋友等。[2] 不過,一般人提到朋友,大概想到的可能只是知己、死黨、老友、普通朋友等。雖然每個人對朋友的定義都不盡同,有的未必會把點頭之交,又或不喜歡的人當成朋友,有的卻認為只要在社交媒體上加了朋友,便算為朋友,但無論如何,第一及第二個算是比較容易回答的問題,只需要數算一下身邊的朋友,按照自己的分類把他們歸類便可以了,但「你想與甚麼人做朋友?」卻需要深思熟慮,因為這將影響你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一句說話出自《戰國策.齊策三》,二千幾百年前傳誦至今,不無道理。人們會按照自己的喜好結交朋友,但其實人們又會受到結交到的朋友所影響,另一句同樣被人口傳誦多年的說話是出自晉.傅玄《太子少傅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兩句話一點都不過時,甚至能獲得哲學家及心理學家的支持。

哲學家Alexander Nehamas思想朋友這題目時,他提到「說友誼影響了他們的生活,等於是說友誼影響了他們本人。我意識到這些人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子,至少一部份(而且很大一部份)是因為友誼的緣故;我同時也意識到,即便一開始大家友好往來是因為想把握共同的過去,但友誼對打造不同的未來同樣舉足輕重。」他認為朋友會影響人的未來,因為「我們是誰,極大程度上是由我們的朋友所決定,關係愈親密,朋友在我們生命中的影響就愈廣泛、愈全面。友誼並非遲滯不動。我同學的友誼延伸到他們人生的各個層面,瀰漫其中。我們的每段友誼,或多或少都與我們的其他面向有關:朋友影響了我們人生前進的方向,愈親密的朋友影響愈深,正如人生的方向也影響我們選擇與誰為友。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友誼深深關係到我們在生命中成為甚麼樣的人。」他贊同Randolph Bourne的說法:「我們的個性千變萬化,我們有多少朋友,就有多少不同面貌示人。我彷彿在不知不覺之中,與這位朋友相處時妙語連珠,與那位朋友相處寬宏大量,與另一位朋友相處時暴躁吝嗇,與某位朋友相處時睿智而嚴肅,與另一位朋友相處時卻輕浮至極。我從一位朋友的影響過渡到另一位朋友的影響下,我觀察自己,驚訝的發現自己產生突然又驚人的改變。」[3]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早在幼兒一歲的時候,只要布偶所分享的食物,是他們所喜歡的,他們便會較喜歡那些布偶;三歲的幼兒喜歡那些外表(如頭髮顏色)與他們相似的人;至於四歲的幼兒,會與相同技能(唱歌動聽)或有相同經驗的人(一同參觀水族館)成為朋友。[4] 這並不是說,只有與自己相似的人才能成為朋友,而是說彼此相似,又有正面互動,可能是成為朋友及維持友誼重要的原因。[5]

另一位心理學家Leslie Becker-Phelps點出人們會在幾方面受朋友影響:一、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朋友對你的看法和回應會極影響你對自己的看法。二、朋友會影響彼此的個人喜好和生活方式,例如當朋友分享興趣或彼此衣服或裝飾時,他們的品味會相互影響。三、現在的友誼會影響你未來如何看待友誼,例如當人們經常和說長道短的朋友在一起,他們往往不太能信任別人。四、強大的社會聯繫往往會延長人們的壽命。由於朋友對人們有這麼深遠的影響,Becker-Phelps提到選擇朋友非常重要,要小心地運用智慧,選擇朋友時可以刻意地問自己幾個問題:這個人是否具備你希望在朋友身上出現的品質?在接下來的一年、五年甚至十年內,他們可能如何影響你?還有,那是你想成為的人嗎?[6]

實驗心理學博士洪蘭,多年來致力於腦科學研究,她分享到小時候,父親常常告誡她:「交友要謹慎,因為人會受到朋友的影響。」洪蘭的父親是位律師,他辦理案子的過程中,發現很多人是受到朋友的慫恿而去做壞事,或受朋友牽連而家破人亡。洪蘭長大後,身為研究腦神經的專家,發現父親的說法是有科學根據的,她指出「人的大腦有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會使我們不由自主的去模仿身邊的人。」她也提醒大家:「所以,人們更要小心交朋友,因為它會牽連到別人對我們的看法。」[7]

簡言之,朋友會影響自己的人生,而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便要從選擇對的朋友開始。大家的家中,或許沒有一個如洪蘭這樣的父親,從你小時候便教導你如何結交朋友,但原來在《聖經》當中,已有一位洞悉世情的「父親」,以他豐富的人生閱歷教導他的「孩子」如何選擇朋友。因為縱然他不是心理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他卻憑著豐富的人生經驗,深信朋友的行為是會互相影響的,因此他告誡他的孩子不要與容易發怒的人為友,也不要與脾氣暴躁的來往(箴二十二24),「免得你效法他的行徑,自己就陷在網羅裡。」(箴二十二25《新譯本》)

這位父親希望孩子一生都走在正路,他告誡孩子,不要與謀害他人,搶奪他人錢財的人結盟(箴一10-19《新譯本》),眼睛不要只看見這些人的錢袋,耳朵不要只聽見他們的承諾(箴一14),而是要聽父親的勸勉,看看這類人的結局(箴一15-19)。這位父親固之然不願兒子與壞人為伍,搶奪他人錢財,但即使沒有盜匪為伍,以金錢幫助朋友處理債務,亦需要額外留神:「我兒,如果你作朋友的保證人,替外人擊掌擔保;如果你給自己口裡的話纏累,給你口裡的話綁住;我兒,既然你落在你朋友的手中,就要這樣行,好解救你自己,你要自己降卑,去懇求你的朋友。」(箴六1-3《新譯本》)朋友之間一旦牽涉金錢,態度便要審慎,不要為了面子去背負自己無力承擔的債務,替外人作保固然危險,為朋友作保,也有可能作繭自縛。[8] 這位父親並非見死不救,當人有能力,的確要慷慨地幫助他人(箴三27-29),朋友有難,亦應該彼此幫助:「朋友常顯愛心,兄弟為患難而生。」(箴十七17《新譯本》),只是在債務上,需要看清向你求助的朋友,是否真正的朋友,也要計算自己的承擔能力,若不留神替他人作了擔保人,要留意事態發展(箴六4),一發現勢色不對,便要想盡辦法解救自己(箴六5)。

上文一開始時提及其中一類朋友為酒肉朋友,顧名思義,這類朋友只在乎吃喝玩樂,如果大家只是偶爾結伴品嚐美酒佳餚,彼此進退有度,你又樂在其中,問題應該不大,但如果當中有酗酒的人及暴食的人,這位父親還是希望孩子不要與他們結交(箴二十三20),「因為酗酒暴食的人必致窮乏」(箴二十三21《新譯本》)。無論是飲酒或食肉,父親所指的已經不是品嚐的層次,而是去到不受控的地步。酗酒的人被酒捆綁,不能如常生活(二十三30-35)。至於暴食者,這些人有可能已經出現浪費食物的情況,[9] 這位父親相信這種飲食態度或生活方式必然會招致貧乏,他希望他的孩子不要加入,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朋友貴精不貴多,重質不重量,相識滿天下,反不如結交到比兄弟更親密的朋友(箴十八24)。這位父親深知朋友對人有極大的影響,真正的朋友在患難中互相幫忙(箴二十七10),真正的朋友亦可以真誠地彼此勸勉,造就彼此的生命(箴二十七9)。忠言逆耳不一定只發生在上級下屬之間,朋友之間也可以是想勸勉對方而難於啟齒。沒有太多人勇於勸勉自己的好朋友,因為害怕一旦失言,大家可能從此成為陌路人;另一方面,也沒有太多人可以承受得了朋友的勸勉,那種像被他人揭穿的感覺,一點也不好受。如果雙方都能互相信任,朋友之間真誠的勸勉才能如膏油和香料使人心暢快、使人覺得甘甜(箴二十七9),否則,人們可能寧願和恨自己的人親嘴連連,也不願意承受愛自己的人的責備(箴二十七5-6)。

看得出來這位父親教導他的孩子,在「擇友」方面要相當嚴謹,他不在乎朋友的社經地位,卻非常重視朋友的品格,因為他的目的是要教導孩子成為一個敬畏神的人(箴一7)。朋友既然對人有極大的影響力,他自然希望他的孩子在交友一事上有聰明有智慧,遠離一切引誘他行惡並離開神的人。

或許大家認為箴言中的父親比較嚴厲,在選擇朋友一事上似乎有太多限制,但只要大家在網上搜尋「朋友」一詞,你會發現,嚴選朋友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孔子提到正直的人、真誠而可信賴的人及博學而見識廣的人才是益友,至於那些諂媚的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人,以及花言巧語的人則是損友。現代人也會教你如何篩選朋友,[10] 因為大家都知道,朋友——影響你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有些信徒以為,耶穌既然教人愛人如己,又要原諒人七十個七次,如果自己剛巧是教會領袖,更要學習用無限的愛心去接納每一個人,這些都沒有錯,但這與運用智慧,小心挑選朋友是兩回事。好撒馬利亞人可以出於憐憫而幫助那一位險被人打死的人,但他似乎沒打算與他成為朋友。我們需要學習愛人,也要學習選擇朋友。


[1] 亞歷山大.內哈瑪斯〔A. Nehamas〕著,林紋沛譯:《論友誼:穿梭哲學、藝術、文學、影劇,探尋歷史河流中的友情真相》(On Friendship)(台北: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21年),電子版。

[2] 同上。

[3] 見註1。

[4] Narges Afshordi and Zoe Liberman, “Keeping friends in mind: Development of friendship concepts in early childhood,” Social Development 30, no.2 (May, 2021): 331–342, https://doi.org/10.1111/sode.12493.

[5] Ibid.

[6] Leslie Becker-Phelps, “4 ways your friends shape your future,” WebMD,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28, 2016, https://blogs.webmd.com/relationships/20160928/4-ways-your-friends-shape-your-future.

[7] 洪蘭:《甚麼才是人生最值得的事》,(台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2020年),電子版。

[8] 參Ernest C. Lucas, Proverbs, The ​Two horizons Old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5), 72.

[9] 暴食的希伯來文直譯為「把肉視為無價值」,隱約含有「浪費食物」的意思,這位父親在這裡其實使用了一個雙關語,當人把肉視為「無價值」的時候,這類人也會變得「無價值」——即「窮乏」的意思。

[10] 魯皓平:〈朋友也該斷捨離!別再為那些不值得深交的人流淚〉,遠見35,2019年3月25日,網站:https://www.gvm.com.tw/article/60190(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1月23日);Jasmine Lee:〈沒有朋友很難受,但假裝的友情更不好過!人生已經夠難了,不需要把這7種「毒朋友」請進來。〉,Vogue,2021年4月27日,網站:https://www.vogue.com.tw/beauty/article/有毒的七種朋友(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