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食日

朱景玄   |   新界校長會會長
25/10/2012

為喚起全世界對糧食問題的關注,聯合國於1979年11月,將1981年起的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每年均以不同主題,鼓勵各國在該天向人民宣傳,努力增加糧食產量及珍惜糧食的訊息。

今年的主題是「辦好農業合作社,糧食安全添保障」。聯合國月前更舉辦海報設計比賽,讓年青人發揮創意,感染周遭的人,從不同渠道支持保持糧食產量穩定,協力徹底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

在香港這片福地,絕大部分七十年代或以後出生的人,都沒有領略過飢餓的真正「滋味」,但其實今天在世界上還有近十億人,即相當於七分之一的人口在長期挨餓。

那麼,身居福地之中,我們能否為全球糧食問題盡一分綿力呢?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市場供求的情況。糧食生產商,也是生意人,一定希望把產品賣到例如香港這些較賺錢的地方。糧食由外地賣到香港,在物流、批發、包裝、烹調、零售等各方面,都存在極大的經濟價值。當糧食被加工成美食,由侍應生端到我們的餐桌上時,或許已升值數十,甚至逾百倍。如果我們能改掉「奢侈浪費」的飲食習慣,盡量選取價錢便宜、包裝簡單和口味清淡的食物,便有望減少多餘的進口糧食,間接降低較落後地區購買糧食所需的費用,有利於糧食平均分配。

此外,即使我們擁有優厚的經濟條件,也不宜大吃大喝。吃了發胖,就是過量攝取營養的訊號。過量進食除了對身體有害,也是浪費糧食行為的一種。正如醫生和營養師建議,我們應保持均衡飲食。如體質許可,大可嘗試以素代葷,減少飼養禽畜所造成的糧食消耗。

全球糧食主要來自耕種、飼養和捕獵,隨著人口增加,傳統的食物來源已經不足以應付所需,我們應盡力尋求其他生產方式,或尋求增加產量的方法。所講的「方法」,不外乎透過科研達到目的。雖然不少人都關注「基因改造」食物的安全問題,但筆者認為大家適宜對此進行長期監察、討論和檢討,團結一致向解決糧食問題的方向進發,而非盲目抗拒,窒礙世界走向溫飽的目標。

當然,在爭取提升產量的同時,切忌急功近利,必須保持對糧食規格的嚴謹監管;生產者亦必須擁有企業良心,免得黑心食品充斥市場,肥了奸商,害了人民。

綜合上述各項,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就是珍惜食物、只取所需、避免浪費;同時,不忘把這些訊息告訴身邊的人,互相勉勵,一起為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