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隨波逐流亦可活出漂亮人生

藍俊文   |   明光社項目主任(社關行動)
21/08/2014

在這個高度資本主義的社會裡,幾乎所有東西都可以貼上價錢牌,為每一件東西賦予「價值」。為了吸引人消費,這個制度還為這些價值訂下不同的「標準」,對美醜有一個標準、對好壞有一個標準、對成敗有一個標準。

人的價值亦被貼上高低的標貼,假如沒有達到這些被定義的標準,這便成為你的「罪狀」。諷刺的是,活在這個高度資本主義社會的人們,卻往往順從這個社會加諸自己身上的價值,甚至將自己人生的意義交由這個制度決定。

近期在電視節目裡,我們就看到一群女士為了自己如何未能達到這些社會加諸她們身上的標貼而大聲疾呼:「樣子不夠漂亮」、「身材不夠好」、「性格不夠溫 純」等等。然後,節目的「導師」就如同救世主一樣為這些陷入低谷的女士提供「出路」,恍如接受了這些美容服務、所謂的「心靈訓練」和「歷奇訓練」等等就能 成功「翻身」。

在輔導的專業裡,輔導員會以基本的技巧—優點模式(Strength-based approach),去協助處於低谷的朋友發掘自己的潛能、價值、希望和轉變的可能。同行者並不會將一個人所呈現的問題歸咎為個人的問題,而是從家庭、社 會、文化、工作等作宏觀的評估,然後協助這些人士轉變。

可惜的是,我們在電視節目裡看不到上述的優點模式,卻只看到「教練們」以「問題模式」(Problem-based)的取向,不斷強化當時人的弱點和身處的困難。又或是他們會為參加者加上無理的負面標籤,以悲觀、懷疑和譏諷的語言去批判她們的弱點;並將個人所呈現的問題簡單地歸咎是個人的問題。經過一輪體無完膚的批評蹂躪後,「教練」就將自己應對問 題的一套方法(coping skills),又或是自己的一套價值觀加諸在這些女士身上。

這些女士 要在眾目睽睽下披露自己的弱點,換來的不是勇氣的肯定,而是強化了無能無力感。也許,到了節目尾聲,這些女士看上去確實是有點轉變:變得更符合這個社會加 諸在她們身上的標準,以證明這個高度資本主義社會的服務如何有效。不過她們的內在需要是否真的得到滿足?她們的根本問題是否得到處理?當節目過後,她們在 沒有這些「服務」的「協助」下又怎樣面對生活呢?挑起了問題而又沒有妥善處理,就像揭起瘡疤而沒有妥善包裹一樣,只會引發更多的後遺症。

在村上春樹《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一書中有一句話—「要追究自己的價值,就像要衡量一個沒有單位的物質那樣。」人,沒錯是需要得到別人認同。不過,盲目跟從這個社會定下的標準,或許真的如衡量一個沒有單位的物質一樣,根本沒有意義。

 

曾經刊載於: 

《成報》 21/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