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國際家庭價值會議」精華
燭光網絡 61期 (p.14)
2008年5月9日至11日,多個團體在香港浸會大學合辦了本港首次的國際家庭價值會議,集合了美國、加拿大、國內和本港一些學者專家,共同探討21世紀家庭面對的挑戰。本文主要撮錄了大會的主題講座和一些外來講員的發言重點。
21世紀家庭的挑戰──全球視野
主講: 桑威廉先生(Mr. William Saunders)
美國家庭研究學會人類生命及生物倫理中心高級研究員兼主任
桑威廉先生首先從宏觀指出整體的趨勢,這是源於全球的錯誤性觀念和婚姻觀念所演化的現象,當中包括:
1. 不問過失的離婚──大家不重視婚姻的盟約關係,只要一方產生厭惡,
便可隨便提出離婚;
2. 對性的誤解──認為性是個人的權利,不用為行為負責任;
3. 私生子女的問題──越來越多新生代不是在原生父母的家庭中成長,家庭
觀念變得薄弱;
4. 同居生活的泛濫──無論是以同居作結婚前的準備或以同居替代婚姻,都會
對家庭價值帶來極大的衝擊。
5. 對婚姻的誤解──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本來是神創造的規律,但在今天高
舉人權和個人自主自由的風氣下,婚姻的組合變得各適其式。
他特別舉出幾個歐美地區的個案,法庭以性傾向歧視法、仇恨法、人權法淩駕於其他法例,甚至乎是國家的憲法之上;尤有甚者,一些激進的法官(Activist),以個人的看法作為審判的原則,結果成為案例。
桑威廉強調,其實這些法官是以立法者自居,僭越了本分,影響了整個司法制度的公正與獨立的原則。可悲的是,因為有案例可援,很多害怕觸犯法律的人會退避三舍,產生寒蟬效應。「左傾」1份子更加肆無忌憚地展開他們的攻勢。2
他列舉多國例子說明:即如四年前,瑞典一位牧師在教會內教導以聖經原則對同性戀的看法,結果被控觸犯仇恨法,雖然後來脫罪,但蒙受極大的騷擾。
波蘭本是反對墮胎的國家,但在2007年一宗訴訟中,被歐洲人權法庭譴責,認為反對墮胎的判決違反人權法。
在法國,政府反對同性戀「夫妻」領養孩子,但同樣被歐洲人權法庭譴責,認為是侵犯同性戀者的私隱和人權。
在美國,不少激進的法官利用法例的空隙,傾向幫助同運人士。
桑威廉指出,其實上述的例子,與國際人權宣言扯不上關係。3最令人擔心的是,當歐洲一個國家接受同性婚姻註冊,其他歐盟的國家便會傾向接受。當美國一個州接受同性婚姻,其他州份也會爭相仿效。當美國、歐洲等地方對同性婚姻立場開放的時候,其他的國家也會因為大勢所趨而認同。而且,問題不單停留在同性婚姻,英國已經有人開始倡導多夫多妻的制度(Polygamy)!
他提醒大眾,當一些運動出現時,聽來非常合理、值得支持,但必須清楚當中的內涵。例如曾經提出的「反歧視婦女法」,當中提倡「反對對婦女一切形式的歧視」,但細則是包括支持娼妓合法化、不應慶祝母親節等等。
最後,桑威廉先生勉勵我們雖然前景非常艱巨,但香港不是孤身作戰,全球仍然有150個國家是支持維護家庭價值的,我們需要攜手合作,繼續一同打這一場持久但不能放棄的戰事。
21世紀家庭的展望──亞洲處境
主講:蔡元雲醫生.突破機構榮譽總幹事
回應:朱琪教授.中國性學會副理事長
有35年青少年工作經驗的蔡元雲醫生語重深長地說:「沒有問題的青少年,只有問題的家庭。」青少年人的問題只是家庭問題的病徵,他們只是一個聲音、一個抗議、一個呼喊,告訴我們成年出了什麽問題。處理青少年問題必須與家庭問題一起處理,而且必須從預防工作開始做。
他指出,家庭問題是普世性的:家庭的破碎帶來一連串的問題──單親、離婚、虐待、遺棄、自殺,農村與發達城市所面對的問題沒有兩樣。能做什麽?一週一小時的輔導、三小時的教會生活、五天的學校教育,但回到家裏,所有的工作也粉碎了!
另外,蔡醫生表示,社會有些結構性問題是不公義的,就如突破機構每年處理25個會考零分的個案,經過輔導,大多有明顯的改變,但每年出產的零分畢業生畢竟太多了!其實他們並非才智比別人低,而是家庭、學校教育、考試制度製造了零分青少年。
但他說我們不用為此而氣餒,他個人就盼望藉著禱告,可以讓更多有能力的基督徒進入建制,並希望多些工商界的人士可以參與家庭工作,因為財力的支持非常重要。他笑言,「官商勾結」就發出很大的果效。
蔡醫生強調,經過大家多年的努力,政府終於願意成立「家庭議會」,以跨界別、跨部門、跨年齡的模式處理社會的家庭問題。他得出的秘訣是:不要單單給意見、問題和批評,而是要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案給他們考慮。
他猶記得,當時曾經出現一個很富爭議性的議題:蔡醫生提出做青少年工作應該從0至5歲開始做起,因為早期工作做得好,將來兒童、青少年的工作便沒有那麽艱巨。這建議後來得到政府支持,成立了一個新的跨部門、跨界別委員會去研究幼兒教育工作。
最後,蔡元雲醫生提出,社會需要「重兵」進駐學校,以解決「跨代貧窮」問題,將扭曲的價值觀改變,這是不可放棄的長期抗戰。
中國性學會副理事長朱琪教授回應時指出,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在性道德方面做得非常好,但開放以後,特別由香港帶進新的性觀念──包二奶的風氣,為廣東帶來50,000個非婚子女;可以想像全國總數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這帶來很多單親家庭,同時也帶來教育和醫療問題,他們是性解放的受害者。
他強調,政府不可能一下子就解決這些問題,也沒有那麽多社會工作者和義工。預防勝於治療,必須教育下一代一套正確的性道德觀念,以免他們把問題延續下去。雖然工作艱巨,愚公移山最後能感動上帝!
「逆向歧視」的真實個案──為了下一代不能沉默
主講: 金基斯博士(Dr. Chris Kempling)
註冊臨床輔導員、
跨尼爾校區行為資源教師,以及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金基斯博士的故事,可能不少人早已略有所聞,他遠道而來分享,並非為一己的煙塵舊事,而是正如金博士開場白所言──站出來,是為了下一代。
「小孩子的幸福,應是每一個人的關注。這是為何我在過去多年要站出來,挺身反對將同志議程強加在公立學校的教育上──我不能沉默。」金博士堅定地說,但從來守望者皆寂寞,背後的故事,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
「1997年國際傳染病學刊的研究顯示,男同性戀者的壽命較短,肛交亦容易導致愛滋病,在加拿大人口中同性戀人口低於2%,但近年70%的愛滋病感染皆來自同性戀或雙性戀者,這些不都是很危險的麼?為何公立學校仍將肛交和同性戀生活方式視為安全,並以此教導成長中的小朋友?」
金博士也提到,同性戀者患精神病和伴侶中的暴力亦較一般人高;患愛滋病的比率亦然。「醫治愛滋病的代價是很高的,但有男同性戀者竟會主動追逐患上愛滋病,稱為『追蟲一族』,這本該是病態行為,但這些追蟲者竟認為這就是親密行為的表達。」
他指出,有人將以上這些問題皆歸咎於社會上某些人有「恐同症」,因而客觀上形成對同性戀者心靈和精神狀態的損害,但金博士則反問:「在對同性戀者最友善的荷蘭又如何?2001年史丹福大學的研究顯示,荷蘭的同性戀者患精神疾病比一般人高4至9倍,當中包括憂鬱、強迫症、焦慮症、藥物上癮等。」
金基斯博士在媒體發表以上這些醫學資料和數據,卻因此遭受紀律處分,認為其言論帶有歧視性。為此他不能對中學生進行輔導,但有趣又的是,就連其上司也承認,看不到任何證據金博士進行輔導時有失當之處,亦沒有接到這方面任何的投訴,但他卻因此失去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