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離地」的勸勉
18/07/2024
放榜日的前夕,一眾政府官員都在社交媒體勉勵各考生,以及分享一些至理名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臉書鼓勵同學,公開考試的成績即使總結了過去的努力,卻肯定不能斷定同學的未來;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則以食物拼湊成100分圖案的早餐勸勉同學,應放眼未來,好與壞都是豐富的人生經驗;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指出,決定未來的,絕不是成績單,而是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積極樂觀的態度;行政長官李家超鼓勵學生,無論成績如何,未來都充滿機會。
政府官員對DSE考生有所勉勵當然是一件值得欣賞的事,但若然一味提出成績不重要,未來充滿機會,人生起起跌跌乃是常態等等的陳腔濫調,忽視香港教育制度一直以來所衍生的問題,只會突顯了官員「堅離地」的感覺。口裡提及成績不重要,但整個制度的氛圍卻是以成績來量度考生,學歷仍然是一個重要的量度標準,學生仍然憂慮能否升讀大學、仍然認為大學就是身份的象徵,成績上的競爭自然會持續下去。學生在面對升學的憂慮持續的同時,政府又宣佈2024/25學年起,資助專上院校非本地生限額大幅提升一倍至40%,以吸引內地和海外考生,這會令院校的專上學位競爭更加激烈,本地學生的升學道路可謂更為困難。
曾有政府官員勸勉青年勿以公屋為目標,要為自己夢想拼搏,其實他有否想過為何公屋會是年青人的夢想?正因為在香港置業近乎不太可能完成的目標。當我們看見不少學童可能因學業相關的問題而選擇自殺,學生進入社會後,不達某個學歷又難以向上流。然而在上位者卻勸勉青年成績不是一切,夢想才是最實際,這恐怕只令人聯想到,在饑荒之時,在上位者出巡見到百姓無飯充飢,於是問身邊的人:「何不食肉糜?」